據水利部網站消息,水利部部長陳雷日前撰文談西南特大干旱。陳雷指出,西南大旱暴露出中國抗旱水源工程不足、水資源調蓄能力較低、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的問題。大力加強水利建設,全面提升抗旱減災綜合能力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
2009年入秋以來,中國西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旱情,云南、貴州、廣西、四川和重慶等省(區、市)發生了嚴重干旱。截至4月19日統計,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四省(區)耕地受旱面積8909萬畝,占全國的76%,作物受旱7041萬畝(重旱2406萬畝、干枯1658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墑1868萬畝;有1770萬人、1329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分別占全國的80%和75%。
文章稱,西南地區旱情持續時間之長、發生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造成損失之重,均為歷史罕見。這次旱情有六個特點:一是降雨嚴重偏少;二是江河來水嚴重偏枯;三是工程蓄水嚴重不足;四是干旱持續時間長、范圍廣;五是干旱區域集中、影響大;六是因旱人畜飲水困難十分突出。
文章說,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洪澇干旱災害更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的心腹之患。從近些年干旱發生情況看,中國旱災呈現頻發和加重的趨勢。雖然中國在抗旱減災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防災減災的基礎依然薄弱,能力亟待增強。
文章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和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抗旱減災工作也將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特別是這次西南地區大旱,充分暴露出我國水利設施抗旱減災能力薄弱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水資源調控能力不足,工程性缺水問題亟待解決。當前,我國大型骨干水資源配置工程不足,工程性缺水問題仍然突出,水利建設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大中小水利工程統籌考慮,水庫、塘壩、水窖等相互補充,建設旱能灌、澇能排,有水存得住、沒雨用得上的水利工程體系,十分必要和緊迫。
——農田水利建設滯后,農業穩定增產的水利基礎亟待加強。目前,農田水利投入不足,建設滯后,全國有一半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條件;很多灌區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嚴重,運行效率不高;一些地方農村水系紊亂、河湖圍墾侵占、河道淤積堵塞等問題十分突出。因此,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增加水利投入,深化農村水利體制改革,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十分必要和緊迫。
——旱情監測預報預警能力不足,抗旱非工程措施亟待強化。。當前,包括西南旱區在內的我國大部分農村沒有開展墑情測報,中小河流、小水庫等水利工程缺少水文測報設施,科技抗旱手段不足。同時,抗旱預案體系不完善,基層抗旱物資裝備、服務組織等保障體系有待健全,協調聯動機制有待加強,抗旱政策法規體系有待完善。因此,進一步提高抗旱工作的現代化、科技化、規范化水平,科學應對旱災,十分必要和緊迫。
——社會抗災減災意識薄弱,主動防災避災能力亟待增強。當前,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我國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水旱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不可預見性日顯突出。提高全社會節約用水意識,普及抗旱防災減災知識,十分必要和緊迫。
——痛定思痛興修水利,三位一體治本固基。要痛定思痛,舉一反三,針對西南大旱暴露出來的突出問題,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實行水利建設、石漠化治理和生態建設相結合的三位一體治本之策,增辟水源,興修水利,徹底解決西南地區水利欠賬問題。
文章表示,水利部今后一個時期將著力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抓緊編制抗旱及水利建設規劃;著力構建水源骨干工程體系;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快發展節水灌溉農業;切實加強旱情監測預警;建立健全抗旱組織保障體系;進一步強化水資源管理;不斷增強公眾防災避災自救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