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水保生態補償機制成為全國典范
5月18日,黃委會在我省舉行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現場會。水利部水保司司長劉震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認為,陜西省建立能源開發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在水土保持生態補償領域具有創新意義,在全國尚屬首例。其成功的做法已成為全國典范。 會議認為,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是落實中央關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要求,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可拓寬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和建設資金渠道,加快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步伐。黃河流域地域廣闊,區域環境差異性大,生態補償的目標、標準也不會一樣,各省(區)在借鑒陜西省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成功經驗的同時,應從各地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政府、社會、民眾的承受能力,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因地制宜地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 會議期間,黃河流域8省區的代表分別介紹了各自開展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和水污染生態補償的主要做法和經驗,并參觀考察了我省長武縣亭南煤礦和中達煤業彬縣火石嘴煤礦水土流失補償費征收及礦區恢復治理現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