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區在陽澄湖上游建立了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1個數據處理控制中心,一般以4小時為一個時間段,對來水水質實行在線動態自動監測。黃錦東告訴記者,相城區環保部門分別在陽澄湖西湖、中湖南北各設立了水質監測點,定人、定期進行水環境監測。
陽澄湖119平方公里,70%水面在相城區。近幾年來,疏浚了35條進出湖區的河道,并對33個入湖的進水“咽喉”進行了生態修復。
相城區在陽澄湖上游建立了6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1個數據處理控制中心,一般以4小時為一個時間段,對來水水質實行在線動態自動監測。去年,相城區建起了78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點,今年的目標是再建50個。
盡管細雨蒙蒙,但透過綠樹和鮮花,陽澄湖清澈的水色依然盡收眼底。相城區環保局副局長馬瑛告訴記者,現在陽澄湖水質達到了3類標準,為了這一湖清水,相城人付出了很多很多。
33個進水“咽喉”
凈化源頭
循著陽澄湖岸線,我們來到了湖西岸太平街道葫蘆島南的荻溪塘邊。 898米長的荻溪塘是一條陽澄湖的進水河道,記者看見,河的兩側沒有石塊壘的駁岸,種著蘆葦、菖蒲和美人蕉,河床邊隱隱約約可見搖晃的挺水植物,上游來的河水在植物中穿梭,緩緩流入陽澄湖。
相城區水利水務局副局長茅雪根告訴記者,荻溪塘是相城區生態修復的其中一個陽澄湖邊的進水“咽喉”。相城區處在陽澄湖上游,像荻溪塘這樣的陽澄湖進水“咽喉”有33個。前幾年,相城區已疏浚了35條進出陽澄湖的河道。前年冬里,在科研部門的支持下,開始對荻溪塘實施生態修復。先在河道中心疏挖底泥,解決底泥嚴重污染和污染物釋放問題,并保留近岸8米寬的沉水植物帶;修復河道濕地,讓上游富營養的水經這條河流凈化,解決水體污染。河口北側臨湖地帶還建設以蘆葦為主、菖蒲和茭草為輔的湖濱生態濕地;河口中央較深的水域,在水面上種植水花生來凈化水體,在水下布置生態濾網,增加吸收和轉化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能力,減緩水流,促進顆粒污染物質沉降。引進先進的微納氣液技術強化凈化,恢復河道生態系統,達到改善入湖水質的目的。
隨著荻溪塘、北河涇等一條條進水河道的生態修復,陽澄湖的入湖水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高科技衛士在線
監測水體
相城區的每一條道路兩側都是鮮花盛開。沿著一條條織錦般伸展的“綠色通道”,記者跟隨相城區環保局環境監測站站長黃錦東,走進了坐落在渭涇塘南岸的陽澄湖進水水質自動監測站。
這是一幢粉墻黛瓦的小院子,要不是里邊閃爍著紅綠燈的一臺臺儀器,還以為走進了農家。黃錦東介紹說,水質自動監測系統是運用現代傳感器、自動測量、自動控制、計算機等高新技術的一個綜合性在線自動監測體系,是對地表水、飲用水源以及污染源水質水量進行實時快速監控的數字化管理平臺。這個水質自動監測站采用了先進的在線水質自動監測儀、自動采樣器、數據控制平臺及網絡等技術,對渭涇塘流入陽澄湖的來水進行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氨氮、溶解氧、pH值、電導率、水溫、濁度等9個水質參數進行自動水質采集、分析與監控。數據處理控制中心將自動站上傳的數據進行匯總、整理與上報,一旦水質控制指標超標將予以報警。
黃錦東告訴記者,相城區環保部門分別在陽澄湖西湖、中湖南北各設立了水質監測點,定人、定期進行水環境監測。
水質自動監測系統投入運行后,等于在陽澄湖入水口配備了“衛士”,極大提高了相城區對陽澄湖入湖河流斷面水質的預警及監控能力,有效監控水質狀況的變化趨勢。黃錦東說,“自動化采集量多、覆蓋面大,收集的數據多了很多,分析的速度更快,更能看出湖泊變化的趨勢,更能準確的掌握湖泊的特性,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科學的支撐”。
郁金香花帶的生態效應
蓮花村是陽澄湖中的一個島村。陽澄湖生態休閑旅游度假區經濟服務中心副主任錢衛中說,這幾年陽澄湖畔生態休閑旅游業飛速發展,上島游客增多,島上的生活污水處理成了一個突出問題。去年,蓮花島引進了3種處理工藝凈化生活污水。
據介紹,2001年相城建區時,生活污水處理廠還是“零”,F在,全區建起了12個日處理總量超過20萬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廠,織起了200多公里的污水管網,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了86%。同時,加大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力度,北橋街道靈峰村在全省第一個實現了村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去年,全區建起了78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點,今年的目標是再建50個。“美人腿”上的清水村農民最能感受陽澄湖水質變化帶來的好處。村黨總支書記胡建華告訴記者,這幾年,陽澄湖實施了以地綠、水清、景美為主題的“還原陽澄湖”工程,在建設陽澄湖清水灣生態公園的同時,把“美人腿”湖岸線上的灘涂地整理出來,種蘆葦、栽柳樹、營造生態濕地,再造陽澄湖“蘆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水鄉勝景。清水村還結合蘇州市首批自然生態保護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的環境整治,發展了40多家農家樂餐飲,讓村民共享生態環境的成果。
胡建華說,去年以來,單清水村就將2100畝蟹塘“退蟹還綠”,并在改建的陸地上種上了20米寬、2公里長的郁金香。這段時間正是郁金香盛開的季節,這條“花帶”引來了許多游客,“花帶”旁一家叫做“新農村”的農家樂,一天要招待吃客20多桌。“環境好水好,生意就好”,店主馬培根原來是開出租車的,現在一門心思搞起了農家樂,“想不到蟹季未到農家樂生意就這么好”,馬培根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