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中亞地區訪問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來到烏茲別克斯坦的穆伊納克村。穆伊納克村曾坐落在咸海岸邊,目前卻已經處于一片荒地之間,一些大型的廢棄漁船停泊在荒漠中。潘基文隨后表示,“在穆伊納克村碼頭,除了漁船的墳墓,我什么都沒有看到”。咸海是“全球最嚴重的生態災難之一”。
咸海曾是全球第四大內陸湖,位于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水源主要來自中亞地區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但是在過去的50年間,它的面積驟然縮減了90%。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由于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于農業和工業,加之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干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急劇下降和湖水鹽度增高,魚產量減少,多種魚類滅絕,湖盆附近地區大量干鹽堆積,植物受到破壞。一般海水的含鹽量為35g/L,目前,咸海的含鹽量已經上升至100g/L,南咸海的含鹽量正在逼近死海300—350g/L之間的水平。目前,干涸的咸海成了一個大鹽庫,風把這些鹽吹到周圍,嚴重地污染了農田,并且含鹽量奇高的空氣也對周圍的居民健康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很多人因此患上了各種癌癥和肺病。烏茲別克斯坦因為漁業的倒閉造成6萬人失業,漁船在干涸的湖床上隨處可見。還有人認為,水面積的縮小已經嚴重改變了當地的氣候,讓當地的夏天更炎熱干燥,而冬天更加寒冷。有生態專家預測,如果咸海問題不得到根本解決,咸海將于2020年左右完全干涸。
蘇聯時期,政府曾試圖修建巨大的引水渠,把西伯利亞河流里的水引到咸海,以拯救日益干涸的咸海,但最終因工程過于浩大,無果而終。多年來,哈、烏兩國不斷采取行動,致力于拯救咸海。哈政府重修了錫爾河的水渠,減少了水流的浪費。2003年,哈政府修建了大壩,它阻斷了咸海兩部分的流通,以保護北咸海。2007年,在哈政府擔保下,世界銀行再次發放貸款,工程第二階段開工,其中包括再建一個大壩,力爭逆轉這一人為的環境災難。烏則在本國農業灌溉用水緊張的情況下,定期開放水閘,向咸海注入水源。同時,烏還在此前的河床上種植了能夠抗旱耐鹽堿的植被。
令人遺憾的是,各方的努力并未取得人們期望的效果。今年3月下旬,咸海干旱的湖床形成強烈的沙塵暴。美國宇航局“Aqua”衛星照片顯示,一股淺褐色的沙塵羽狀物從南咸海的湖床沉積層上升起,并沿著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的邊境向東南方向吹去。在沙塵羽狀物的東北方,兩個紅色圓點說明這兩處區域可能發生野火。專家指出,咸海水位的下降和水域的萎縮,導致原有的湖床沉積層大面積干涸,極易形成沙塵暴。此外,局部沉積層中還含有大量的鹽、化肥和殺蟲劑等物質,而沙塵暴又將這些有害物質帶到更遠的地方。
視察結束后,潘基文敦促中亞有關國家擱置爭議,共同致力于拯救咸海,盡力恢復咸海生態環境。潘基文同時承諾,聯合國將對恢復咸海生態環境給予相應支持。此間生態專家指出,咸海問題由來已久,需要有關各國攜手合作,共同制定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同時,資金短缺、水源不足等將成為恢復咸海生態的瓶頸問題。
新聞鏈接
中亞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區內氣候干燥,地貌形態以沙漠和草原為主,其中沙漠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4以上,是一個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地區。由于多年來對水資源過度開發而未實行有效的保護,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危機。主要表現在:1.湖泊面積縮小或消失,水質下降;2.河流水量減少,河流縮短或消失,水質下降;3.地下水位下降,水質變壞;4.鹽堿化土地面積增加;5.沙漠擴大,綠洲縮小;6.沙塵暴頻度上升;7.自然植被面積減少,植被類型退化(如密草草原變為疏草草原,草原變為荒漠)。這些變化在咸海流域(包括阿姆河、錫爾河)表現得最為典型。咸海地區的生態危機始于20世紀60年代。40余年來,咸海面積已減少了59%,水量減少了75%,水面下降超過了17米。大面積湖底露出后形成鹽漠,而鹽分進入沙塵暴又形成危害更大的鹽塵暴。在水量減少的同時,咸海及其流域的水質也明顯惡化并伴隨著大面積土地鹽堿化或碘化,僅咸海地區就增加了鹽碘荒漠350萬公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