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聯合發布《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的數據顯示,畜禽養殖業的污染不容忽視。公報數據傳遞的信息表明養殖業的環保緊箍咒將越念越緊,養殖企業應該放下對環保能拖則拖的幻想,反而有望在環保風潮席卷而來之時找到商機。
2月9日,環境保護部、國家統計局、農業部三部門聯合發布了《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這是一個歷時兩年多的全國性污染源普查。普查公報顯示,主要水污染物有四成來自農業污染源,其中,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又是農業源污染中的重中之重。
據普查公報的結果顯示,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為1324.09萬噸,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7%;農業源也是總氮、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分別為270.46萬噸和28.47萬噸,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2%和67.4%。環境保護部負責人表示,農業源污染物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較大,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有四成以上來自農業污染源。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巡視員王衍亮介紹說,從這次普查的結果看,在農業源污染中,比較突出的是畜禽養殖業污染問題,畜禽養殖業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排放分別占農業源的96%、38%和56%。水產養殖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學需氧量55.83萬噸,總氮8.21萬噸,總磷1.56萬噸,銅54.85噸,鋅105.63噸。
針對農業源污染及畜禽養殖業的污染問題,王衍亮表示,必須把農業源污染防治納入環境保護的重要議程。他認為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進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防止養殖污染;二是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控制農村廢棄物的排放;三是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防治流失污染。
環境保護部負責人認為,農業源的污染問題要用發展和引導的辦法來解決,不能因為面源污染而不發展或少發展農業,這不符合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要。但在發展的同時,也要統籌考慮出臺扶持和引導政策,加大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提倡增施有機肥;科學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研制高效有機農藥;以集約化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為重點,加快建設養殖場沼氣工程和畜禽養殖糞便資源化利用,防治畜禽養殖污染;建設秸稈、糞便、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推進人畜糞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飼料、燃料轉化;落實好“以獎促治”、“以獎代補”政策措施,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