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曲靖珠江源頭地表水斷流 地下滲水卻不斷
為此,南方日報記者昨日特深入珠江源所在地———云南省曲靖市沾益縣,從珠江源頭一路實地調查考證,并連線水利專家,試圖揭開“珠江源頭斷流”謎團。 珠江源地表水斷流,地下滲水仍不斷 昨日,記者一路驅車從陸良縣趕至沾益縣,來到沾益縣東北距離城區約50公里處海拔超過2400米的馬雄山,東麓下的巖洞就是全長2214公里、貫穿南中國的珠江正源所在。這里風景秀麗,因為“珠江源”而廣為天下人所知,并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但持續的大旱,讓這個本該流水淙淙的源頭不免黯然失色。記者在巖洞前看見,連細微的水流都已斷線,一滴滴水珠濺落到下面的湖中,湖水渾濁而沉靜,湖底石頭已快露出水面。 “往年水量多的季節,會有一股股水往下流,很遠就能聽到水聲;就是到了枯季,也會有淙淙溪流。”珠江源景區管理處副處長保家琴回憶道。 在園區工作了10年的保家琴怎么也想不到,自去年秋季以來,降水很少,使得巖洞出口處出水大為減少。“我還沒見過水是一滴一滴掉下來的!” 珠江源頭真的斷流了嗎?“沒有!你們看到的只是地表水沒有了,但是地下水還在源源不斷地滲出來!”保家琴強調,“巖洞流出來的水只是山上的一部分地表水,湖底有很多地下水出水口。” 在沾益縣當地相關負責人員的指引下,記者順源頭而下,在距離巖洞200多米處,有一股股小溪流正從巖石底下冒出來流入湖泊下流中。而再往前走50米左右,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就是南盤江源頭所在”。 記者放眼望去,河水碧波粼粼,但水位下降十分明顯,河岸邊水浸痕跡足有半米深。 “這只是珠江源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北盤江,也是發源于馬雄山,水量跟南盤江差不多。但在山的北面。”保家琴告訴記者。 珠江源頭第一村,人畜飲水有保障 記者順著流水來到山腳,在有著“珠江源頭第一村”的炎方鄉劉麥地村,正在小河口洗衣服的蔣岳慧告訴記者,小河流水量較往年“減少一半還不止”,但水流至今仍未真正斷流過。 “我們吃水用水都靠它了!”蔣岳慧感嘆,守著珠江源讓他們生活用水、牲畜飲水有了保障,比起附近有些地方幸運多了。 但遠水難解近渴,村民種在山上的小春作物就沒法保證。“我的15畝農作物全部沒有收成,損失了3000多元錢!”另一蔣姓村民向記者訴苦,“現在大家準備種煙葉,但還是要靠下雨才行!” 廣東降水與往年持平,沒有出現旱情 昨日,南方日報記者就此問題電話連線水利專家———珠江委防汛辦副調研員劉玲華高工。她強調:“珠江源頭不可能斷流,珠江更不會斷流!” “珠江水資源很豐富,除了源頭外,還有很多支流,很多大江大河都匯入其中。”劉玲華解釋說。針對“珠江源頭斷流是否會引起珠江斷流”的擔憂,她勸大家大可不必為此擔心,“源頭的定義只是以達到的最遠地理距離來定的。” 劉玲華告訴記者,珠江自源頭下來有很多水源點,沿途有很多支流,總的來說由三大江匯成,它們是西江、北江和東江,其中又以西江水量最大。 3月12至16日,劉玲華曾隨珠江委工作組到云南調查旱情。她分析說,西南大旱雖然會造成珠江上游來水減少,“但不會對下游構成什么危險”。據她介紹,目前西江梧州站統計水流量較常年偏低近5成,但北江略有增加,東江則是持平。 “廣東境內降水與往年基本持平,因此還沒有旱情出現。”劉玲華表示。 ■記者手記 同飲珠江水 共訴一江情 “同飲珠江水”,珠江源頭到下游,雖然相隔千里,面對百年一遇的天災,一水相系的下游人民正在感同身受。這是在探源溯根的過程中,記者感觸最深切的一點。 “你們是要采訪珠江源頭斷流吧!”在接到南方報業報道組的電話后,這是沾益縣宣傳辦負責人的第一反應。這兩天,他已經不只一次接到這樣的采訪要求了。不過在得知記者來自廣東時,他高興地說,“歡迎下游的朋友來到珠江源頭!” 而在珠江源景區,管理員這幾天一直忙著接待記者。她說,今天上午,就剛剛來過兩批電視臺的記者,“有香港和深圳的電視臺來過!” 僅從這兩個側面,足見“珠江源斷流”的關注度有多高。記者還從珠江委獲悉,這兩日不斷有廣東媒體去采訪他們,其中焦點無疑就是西南旱情對珠江流域以及廣東的影響。黃應來 南方報業報道小組黃應來韓海闊楊映波趙永峰云南沾益報道 統籌:姜玉龍趙佳月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