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旱已經持續了6個多月,在曲靖的宣威市,水庫的蓄水還有4700萬立方米,占當地水庫水存量的80%左右,可以基本保障該市120萬人的飲水,這得益于他們早打算、早準備。日前,記者在宣威市見到了正在田間指導抗旱的副市長李啟信。他告訴記者,水資源短缺一直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宣威是個農業市,對水的問題要通盤考慮。管理一定要有科學依據,利用科技手段,掌握更多的氣象、地理信息等材料,精細化計算,讓水庫在能承受的范圍內,既要泄洪又要保水,所以我們市現在水庫的蓄水量還有80%,在抗旱中發揮出很大作用。”李啟信說。在保證群眾飲水的情況下,水庫里現有的水可以保證全縣30%的農作物出苗,其他缺水部分采取不同的辦法來彌補。
大旱之年,水窖等水利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57歲的陶榮凱一家住在宣威市務德鎮卜嘎村,位于海拔2400多米的深山區,離縣城90多公里。陶榮凱說,村里缺水是常事,2006年以來,陶榮凱家一共修了9個水窖。他告訴記者,修一個20立方米的水窖要30公斤左右的鋼筋和10包左右的水泥,這些錢都是政府出的,他家只需投入人工。現在,3個水窖用于家里人吃水,6個在地里,用于種植玉米和烤煙。陶榮凱說,“我們村以前都靠積攢雨水,政府幫助我們修了水窖,這回管大用了。”
大旱當前,各級政府千方百計保障用水。在離卜嘎村27公里的務德鎮,鎮黨委書記夏麗華告訴記者,該鎮13009戶人家有15123個水窖。為了馬上就要開始的夏種做準備,鎮里采取鼓勵蓄水的措施,為每個水窖補貼50元,這樣群眾拉水灌滿一個自家20立方米的大水窖就可獲得100元的獎勵。僅這一項,鎮里就要支出150多萬元。夏麗華說,“為了群眾的生產生活,這些錢是一定要出的。”
在抗旱一線,活躍著一批“抗旱帶頭人”,萬永華就是其中之一。曲靖市富源縣大蕎地村的水塘在今年1月中旬已干枯,盡管鎮政府統籌安排送水車對該村進行送水,但人畜飲水問題依然嚴峻。大蕎地村的村民小組長萬永華主動協調拉水專用車分發到農戶家中,解決了全村319人的飲用水。時下,萬永華正帶領全村的村民對該泥塘進行擴大維修,目前已投入動員1000余人次,1萬多元資金,他們計劃再動員4000人。萬永華說,“把塘子修大點,雨季來時多蓄水,再旱就不怕了。”
嚴重的旱情并沒有使人們喪失對收獲的希望,他們一方面積極組織抗旱,另一方面還在籌劃播種。在曲靖市富源縣黃泥河鎮黃泥河村的瓦窯壩子田里,記者見到了肖進芬,她正和5位婦女把一個個黑顏色的育苗盤排好,育苗盤長60厘米、寬30厘米,有100個孔,她們把配上肥料的細土往孔里放,一個孔埋下一顆玉米種。肖進芬說,用盤育苗不像以往把玉米種撒到田里,省水,還可以保證出98%以上的好苗,等到玉米苗長到二至三個葉子就移栽到田里,育一畝玉米苗可以供100畝田,水田干旱不能栽水稻就種玉米。縣農業局的技術員伍少習告訴我們,他們已經育了160多畝的苗,這些苗栽到田里后期管理好一點,產量不會比水稻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