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九三學社界別及部分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提交了《關于應對氣候變化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水資源影響的建議》的提案。
九三學社界別及部分委員認為,氣候變暖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根據科技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共同完成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預測:到205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可能變暖2.3~3.3℃。專家估計沿海海平面到 2050年約上升12~50cm。海平面的上升將給沿海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較為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相應產生的對沿海地區的水資源變化,不僅將影響當地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進程,而且由于沿海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總量快速增加,目前已經存在對水資源需求量持續上升、水污染嚴重、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等問題,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對沿海地區的影響,應當在國家戰略上予以高度重視。
九三學社界別及部分委員分析了氣候變化對沿海典型經濟發達地區可能帶來的影響。
1.淡水資源下泄量不斷減少
2.海平面上升加劇海水上溯,水質咸化惡化
3.經濟發展迅速,人口持續增加,加大水資源壓力
九三學社界別及部分委員建議:
1.強化流域水資源管理和調配
充分發揮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調配方面的作用,在法律法規上賦予流域管理機構在水資源調配中高于地方政府的權利,及時出臺配套法規,形成有利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導向和體制機制。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第九條中明確流域管理機構的地位和權利,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新的法律法規,盡快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實施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流域管理和水資源調配。
2.加強對海平面上升的監控和預警體系
建議針對沿海經濟發達城市的水資源安全問題,加強海洋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監測和保護,增設沿海和島嶼以及水源地的觀測網點,建設現代化觀測系統,對氣候變化可能對水資源的威脅進行監控,建立沿海潮災預警和應急系統,加強預警基礎保障能力,建立區域性海平面上升影響評價系統,提高災害預警預防能力。
利用RS,GIS,GPS集成技術,進一步強化海岸帶綜合管理(ICZM),實現海岸帶資源和環境的綜合利用以及海岸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達到平衡和優化經濟發展、公共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各種社會需求的目標。
3.加強城市工程應對防范措施
為科學防范和應對海水入侵的加劇,建議在一些沿海城市河流入海口附近建立水閘,減緩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引起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以應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淡水咸化和惡化問題。在近海工程項目建設和經濟開發活動中,充分考慮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特別是在防潮堤壩、沿海公路、港口和海岸工程的設計過程中,將海平面上升作為一種重要影響因素來加以考慮,修改相關規范,提高其設計標準。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注重相關領域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4.注重節水增效,強化用水技術進步
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人口導入和經濟快速發展,給水資源應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加之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和浪費現象嚴重加劇了這一問題,因此采取節水技術以降低各領域的用水量,是緩解水資源壓力的一項重要途徑。建議要加大綜合節水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力度,更加有效地利用雨水資源,在城市建設中預留部分土地作為雨水、中水的儲存用地,如天然洼地、公園的河湖等。可在城區低洼地帶、河道附近等規劃建設大面積下凹式綠地,除了可以蓄積部分雨水外,還可以減少進入城市排水系統和河道的雨水徑流。發揮有限水資源的多種功能,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汛期洪水、雨水等,利用多余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控制綠化和道路沖洗使用自來水,在水網地區提倡河水作為綠化和道路沖洗水源,不同用途分質供水,減輕水源地壓力。
在城市建設中參照執行已經在北美和歐洲使用的LEED(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綠色建筑評估標準。在此標準中對雨水利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為達到節水目標,建議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對不同用水對象制定用水定額,還要通過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和政府的帶頭引導,促進全社會形成節水的生活方式。
5.加快技術進步,轉變經濟發展模式
要把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先進技術作為國家戰略必爭的高科技領域,加大投入,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研究,增強科學判斷能力。加強低碳技術原理和生態對策的研究,按照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求,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淘汰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發展新型的、低能耗、低污染產業,減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減少污水排放對水環境的影響。
要立足國情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研究制定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政策措施,加大綠色投資,倡導綠色消費,促進綠色增長。建設生態工業,實施循環經濟,利用高新技術,遵循生態規律,合理利用水資源。依靠科技發展生態技術、生態工藝和生態工程,推動企業生態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