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備受關注的“一號提案”聚焦在了“低碳”。
九三學社中央提出的《關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低碳發展的建議》一出爐,不僅得到了國家發改委的高度認同,也迅速掀起了“兩會”的低碳熱。
這是因為,“一號提案”往往聚焦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難點,也因為“一號提案”往往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的方向和努力的著力點。在溫家寶總理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兩處也提到了“低碳”。
這預示著,20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低碳”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動力和引擎,也將是引領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重構的新的風向標。
毫無疑問,2010年,圍繞“低碳”大政方針的確立和全面實施,在政策框架、法律體系、產業轉型和消費模式改變等方面都將發生許多新的變化。
猜想一:新發展戰略
中國已是世界上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發展的最大國際約束。九三學社中央提出的提案開宗明義地認為,“發展低碳經濟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將是中國今后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一號提案”創新性地提出,要“將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確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并提出了兩條具體建議:
一是組織有關方面力量,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研究低碳發展與現有戰略的關系,明確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核心要求、實現方式和戰略目標;
二是將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將中國特色低碳發展道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列入“十二五”規劃的同時考慮更長遠規劃。
今年,“十二五”規劃的制定也將基本完成。根據“一號提案”的建議,可以預測,2010年,國家將啟動低碳發展的相關基礎性工作,制定科學的低碳發展規劃,逐步建立開放、透明、負責的溫室氣體減排制度。
低碳發展與節能減排等有關戰略部署也將結合得更緊密。比如,據國家環境保護部透露,今年環保部門將擴大環境監測范圍,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開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監測工作。與此同時,國家也將加快開展地方碳排放指標核定工作,逐步構建碳排放交易機制,并擇機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和碳排放問責制。
根據“一號提案”的建議,國家也將根據應對氣候變化,增強防災、減災能力的要求,有可能實施若干低碳發展的重大行動計劃,包括重點實施能源結構調整、綠色能源開發利用、綠色建筑、公共交通、農村沼氣化和陸地生態碳循環等重大行動計劃;強化區域限批等行政手段,堅決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項目上馬,避免高碳排放鎖定。
在今年的“兩會”上,致公黨中央在一份提案上也表示,在“上大壓小”、“關停并轉”等工作中,要盡力避免和減少近期重大項目投資、建設所帶來的“鎖定效應”,以免導致那些需要二三十年才能收回成本或技術改進的一些大項目,一上馬就立刻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甩不掉”的包袱。
事實上,目前許多產業之所以難以改變高污染、高能耗的局面,難以實現生產方式的轉變,主要原因就在于“碳鎖定”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表示,中國目前正處在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在接下來的20年里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和設備投入運營。在大規模投資的背景下,如果不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發展理念,一旦建成,在其整個壽命周期內就被鎖定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路徑上。
所以,劉世錦認為,“應盡早開始發展低碳經濟,在發展中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和節約型的消費方式,走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發展道路。”
這也正是“轉變”刻不容緩的道理所在。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還特別強調,要“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猜想二:低碳發展試驗區
“一號提案”還提出,要“在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區,建立若干低碳發展試驗區,探索低碳發展經驗”。
事實上,在全國“兩會”之前召開的各地方“兩會”上,“低碳”已經成為大多數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的關鍵詞。有媒體粗略統計顯示,有28個省區市“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低碳”字樣。
“重慶有條件率先試點‘低碳經濟’。”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園林局副局長況平提交了《關于支持重慶市發展低碳經濟,實施低碳經濟試點的建議》。
據介紹,重慶市已向國務院申請設立兩江新區,加上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蓬勃發展的市級特色工業園區,無論在區域層面、工業園區層面,還是企業層面,都能為低碳經濟發展提供豐富的試點內容,可謂到處都是“實驗室”,可以為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所有重點行業創造經驗和方法,并將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吳剛也表示,重慶的風電設備技術已占據國內領先地位,完全可以利用好這一技術優勢,大力開發先進的風電設備,在未來低碳經濟時代的風電設備市場中搶占先機。
圍繞低碳經濟的目標,云南省自“十一五”以來已累計關停淘汰91.8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最后一臺裝機容量為13.5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將于今年5月31日前關停。與此同時,云南還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推進優勢生物產業、裝備制造、光電子以及旅游、現代物流等低能耗新興產業發展,提高低能耗、低排放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去年,云南省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設立了200億元產業專項貸款,由財政貼息促進新興優勢產業發展。
作為中國首個旅游改革創新試驗區的海南省,最近也提出積極嘗試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試驗區,并加大環境整治的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優良的環境來吸引海外的高層次人才和高端產業。
相比之下,經濟發達省份的江蘇則已經著手環保領域的“費改稅”研究,并決定適時開展試點,建立完善的環境稅收制度。
記者昨日從環保部環境規劃院獲悉,《無錫市低碳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已通過專家論證。無錫市成為國內第一個完成低碳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制定的城市。據了解,該規劃不僅提出了無錫市2015和2020年的低碳城市發展目標,也制定了無錫低碳發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明確了低碳產業、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消費等重點發展領域和任務。
“兩會”期間,江西省省長吳新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后江西將培養更多的符合生態與低碳經濟的產業和優勢龍頭企業,通過在境內外直接上市融資的方式,更好地拓展市場空間,做強做大,這本身也是調整結構、優勝劣汰的過程。
再過不到兩個月,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舉辦。上海同樣將世博會打上了“低碳”的印記。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局長洪浩日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聯合國環境署和上海共同制定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綠色指南》,上海市在專家的指導下,在低碳、綠色世博的實踐上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猜想三:資源環境稅年內破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在談及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時,提到要“為資源環境稅費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留有一定空間”。
這意味著,被各方所期待多年的資源環境稅費和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有望在年內破局。
“我認為現在到了資源稅改革的時機,應該不失時機地抓住,把經濟杠桿更充分、有效地利用起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在通脹尚未構成現實壓力的情況下,應抓住良機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減少出口依賴,同時推進資源價格改革。
“前幾年曾經反復討論過資源稅費改革,但一直找不到恰當的時機啟動,而目前正當其時,應該抓住這個時機。”他說。
今年“兩會”期間,農工黨中央也提出了《加快制定和實施碳稅政策,促進低碳經濟穩步發展》的提案。該提案稱,基于二氧化碳排放稅基的碳稅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步驟和最具市場效率的政策工具,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政策選擇。
農工黨中央的提案認為,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的關鍵時刻,制定和實施碳稅政策,給企業明確國家繼續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政策信號,引導企業主動調整能源結構和產品結構,通過科技創新,占領低碳能源、低碳技術、低碳產品等制高點,對于我國實現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提高國際競爭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據本報記者了解,近兩年環保部、財政部等單位已經圍繞資源環境稅改革做了大量充分的準備。2009年,有關課題組分別赴湖北省和安徽省開展了“環境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環保核查、稅務征收”征管模式試點改革情況調研,以及“環境稅收優惠政策落實情況”和“排污收費情況”調研。
同年,環保部、財政部、稅務總局三部門還組織召開近10次環境稅方案研討會。結合應對美國、歐盟對我國的原材料訴訟案件,按照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以及環保部的要求,開展相關稀缺資源稅費研究、碳稅政策研究以及水資源稅費政策改革研究。
不過,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葛察忠研究員介紹,選擇合適的環境稅費并不容易,這也是該項政策難以出臺的原因。
據介紹,目前中國現行稅制中的稅種數量有22個,實際征收的稅種為20個,還沒有專門的環境稅稅種。葛察忠稱,盡管車輛購置稅、燃油稅、消費稅、資源稅、關稅、出口退稅等現行稅種考慮或部分考慮了環境保護,但主要表現為一些與環境保護相關的稅收優惠和稅收懲罰規定,調節力度相對較小。
國家稅務總局稅收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靳東升介紹,1999年到2008年,中國資源稅收收入由62.86億元增加到301.64億元,10年間收入增長迅速。但資源稅收入占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始終保持較低水平,分別為0.61%和0.52%。
據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介紹,近年來,國家在生態補償、排污許可證與排污交易、綠色信貸等方面的研究和試點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已經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框架。
猜想四:能源局升格能源部
“一號提案”曾提出,“將國家能源局升格成立能源部,整合相關工作,形成合力,統籌協調能源及低碳發展相關事務。”但這一建議能否變成現實尚待觀察。
1月27日,旨在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統籌協調的國家能源委員會正式對外亮相,除了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擔任主任、副總理李克強擔任副主任外,國家發改委等21個中央和國家部委的負責人擔任委員,這是目前我國最高規格的能源機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能源管理體制曾經歷過多次重大改革。1980年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但兩年后即被撤銷。1988年組建能源部,1993年撤銷,自此十多年間再沒有一個統一的能源管理部門。
2008年8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掛牌運行。
“國家能源局的成立,讓能源行業有了明確的主管部門。但從一年多的運行情況看,作為一個副部級的機構,在統籌協調能源重大問題方面,國家能源局確實有些力不從心。”石油大學中國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震此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事實上,早在200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之前,業內對成立“能源部”的呼聲頗高,但受各種因素制約,這個呼聲并未成為現實。
根據規定,新成立的國家能源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兼任,副主任由國家能源局局長兼任,辦公室具體工作由國家能源局承擔。
“兩會”期間,農工黨中央也建議,在監管層面,可以考慮在中央和省級政府的發改委、科技部(廳)等部門成立新能源監督管理機構,協調、監督全國和各省、市、自治區的新能源研發、示范和推廣工作。
不管有關能源的機構如何調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明確提出,今年要“以工業、交通、建筑為重點,大力推進節能,提高能源效率”,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作為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猜想五:低碳產業獲先機
各方對低碳經濟的重視,無疑讓從事低碳產業人看到了更加燦爛的未來。
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是央企中唯一一家主業為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企業。該總經理王小康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國家層面對低碳經濟進行戰略推進,有助于中國低碳產業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他舉例說,2008年,由法國政府主導對蘇伊士環境集團進行重組,其市值增至920億歐元,為世界上1.25億人口提供水務服務,向7500萬人口提供垃圾處理服務,為46500個工業企業提供節能環保服務;德國的雷曼迪斯公司、西班牙的安迅能公司都已在節能環保基礎設施運營服務領域,依托本國資源,發展成為跨國、跨地區的世界500強企業。
今年“兩會”上,臺盟提出了《關于推進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的提案》。臺盟建議,國家應盡早制定低碳產業發展規劃。建議結合“十二五”規劃,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有關部委,制定低碳經濟的“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與國家的“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相銜接,形成一個可操作性強的低碳經濟發展藍圖,加快建立節能型產業體系。
這份提案還特別提到,要“建立適應低碳經濟發展的碳金融制度”,打造包括銀行貸款、直接投融資、碳指標交易、碳期權期貨等一系列金融工具組合而成的碳金融體系。
“既要培育專業化大型企業,也要扶持節能環保科技型中小企業。”王小康對記者說,企業在發展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發揮著不同于政府和民眾的作用。他認為,在政府的支持下,類似中國節能投資公司這樣的大型專業化節能環保產業集團,與節能環保中小型科技企業攜手或組合,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低碳產業的集團軍,更有利于在全球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抓住商機。
產業是否低碳、產品是否低碳,公眾的知情與選擇最為關鍵。據記者了解,中國有關“低碳產品認證”已經著手進行。3月1日,環保部環境發展中心與英國標準協會在北京簽署了低碳產品認證的合作備忘錄。
根據這一備忘錄,環保部環境發展中心將和英國標準協會共同開展以溫室氣體減排為主要目標的相關工作,包括共同推進低碳產品認證的研究工作,以公眾的消費選擇來引導和鼓勵企業開發低碳產品和低碳技術,促進形成低碳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等。
事實上,中國在“低碳”道路上完全可以充滿自信。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裁吳昌華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中國正在快速成長為低碳產品和服務領域的世界領跑者,商業投資和經濟機會雛形漸顯,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待激發。中國企業目前已經在多個低碳產品和服務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其中以可再生能源相關行業最為突出。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009年發布的綠色富豪榜中,上榜的全球100位綠色巨人,中國內地占17席,在這17人中,11人從事太陽能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還是國際碳市場最活躍的一員,并在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建立了環境交易所。“中國在全球低碳的位置非常重要,市場也非常的大。”科技部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全球環境處處長彭斯震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