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中的橫縣六景工業園污水處理廠也是BOT項目
從9月份起,廣西已實現縣縣有污水處理廠的目標,并成為西部第二個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省區。據了解,在近年我區(廣西,下同)新建的污水處理廠中,采用BOT模式建設的占到了30%以上。污水處理廠的BOT模式究竟有何優點,它又面臨哪些挑戰呢?10月26日至27日,記者跟隨自治區環保廳組織的采訪團到南寧、桂平等地進行了深入采訪。
現象:新建污水處理廠30%為BOT模式
近年來,關于大王灘水庫受附近工廠污染的事件屢見于報端。由于該水庫是南寧市重要的備用水源,因此,保護大王灘水庫水質也成為了南寧市民共同關心的話題。26日上午,采訪團一行首站來到了這里。
與大王灘水庫一壩之隔有幾個巨大的廢水囤積池,站在大壩上,負責監管的工作人員指著已被水泥封閉的管道告訴記者,以前,附近工廠的廢水排到囤積池后,經過簡單處理,就經由管道進入了大王灘水庫,治污效果難以保證。而現在,附近工廠的廢水都統一排到了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達標后才向外排放。
該工作人員所說的污水處理廠就是明陽華鴻污水處理廠。據了解,該廠于2008年底動工新建,今年初投入使用以來,附近工廠每天產生的3萬噸廢水經由該廠凈化處理,是我區較早采用BOT模式建設的污水處理廠之一。
據明陽華鴻污水處理廠廠長陸飛介紹,所謂的污水處理廠BOT模式其實是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的一種形式,政府通過特許權協議,將由政府投資經營的污水處理廠,授予企業投資、建設、運營、維護。在特許期限內,項目公司向用戶收取費用,由此回收項目投資、經營和維護成本并獲得合理回報。特許期滿,項目公司把基礎設施無償移交政府。
在南寧,距明陽工業園幾十公里外的六景工業園,同樣采用BOT模式的污水處理廠也在加緊建設當中。隨行的一名區環保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據相關方面統計,近年我區新建的幾十座污水處理廠中采用BOT模式的就占了30%以上,南寧、百色、貴港等地都有它們的身影,這些污水處理廠為我區污染減排發揮著巨大作用。
政府:解決了建設資金和運行管理問題
“財政沒錢建污水處理廠,我們歡迎社會資本以適當形式進入這一公共領域。”問及當初市政府為何選擇BOT模式建設污水處理廠,桂平市副市長陸兵首先談到了建設資金問題。他告訴記者,早在5年前,桂平市就計劃建設一座污水處理廠,但一億多元的建設資金讓桂平難以負擔,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因此一拖再拖。2008年,通過與深圳一家企業的BOT合作,由這家企業出資建設,政府不花一分錢,一座日處理能力4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如今已建成投入使用。
“政府缺乏污水處理廠運營的相關人才也是重要原因。”陸兵表示,讓技術條件比較好、實力比較雄厚的企業進入到公共服務項目里面,解決了政府污水處理的人才短板。另一方面,專業公司成熟的技術、先進的工藝保證了整個污水處理廠的運行質量,提高了治污效率。桂平市污水處理廠自今年5月投入使用以來,處理后的廢水均實現達標排放。
陸兵還透露,選擇BOT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怕政府投資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成為安置人員和安放“小金庫”的地方,到時人滿為患,肯定會是一個負擔。
有關人士也指出,目前有些地方的污水處理廠淪為擺設,閑置多年,并沒有真正起到作用,也浪費了大筆公共資金。如果投入市場運營機制,這種現象或許會得到改變。
企業:看好環保產業財富
對于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政府要甩掉資金和運營的“包袱”,社會資金為何要競相接過“包袱”呢?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是不是“包袱”,關鍵在于自身管理,同樣一個污水處理廠,管不好是“包袱”,管得好則是財富。
廣西華鴻水務投資(集團)公司在廣西境內建設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有7家之多,該公司董事長林金華告訴記者,他們與當地政府簽訂的BOT協議中,污水處理廠的運營時間在20~30年之間,但按他們的測算,污水處理廠只要運行12~13年,就可以收回所有投資,剩下的就是利潤。
林金華說,近年來環保產業受到了國家前所未有的重視,扶持政策相繼出臺,給企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而通過企業自身的精細化管理,大幅降低運營成本,則能實現盈利。比如,準確地測量進水濃度,及時調整藥物投放量,會節省不少運行費用;設備由專業人員進行管理、保養,維護成本也會低得多。
“我非常看好環保產業,它能創造財富。”林金華說,以污水處理廠為中心,向這條環保產業鏈的上游發展,開發環保設備和技術,往下游發展出售污水處理廠凈化過的水,實現循環經濟,這些措施都能帶來可觀收益。
思考:如何讓BOT模式良性發展
采訪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運營的多家BOT污水處理廠項目投產運營后,長期收不到政府轉移支付的排污費,迫于資金壓力,近期他們可能關停部分污水處理廠。
部分排污企業和市民則表達了他們對排污費可能上調的擔憂,一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污水處理廠市場化運行后,為了盡快收回投資,投資方肯定會要求提高排污收費,這樣一來企業的排污成本也肯定會增加。
采訪中,記者發現多家BOT污水處理廠項目都有提高排污費的意向。
此外,有業內人士還向記者透露,為了趕工期、節約建造成本,部分污水處理廠還存在工程質量隱患,BOT項目運營到期后,最終留給政府的是一個什么樣的污水處理廠還有待時間檢驗。
自治區環保廳的一名專家表示,BOT模式的實施,打破了長期以來污水處理工程由政府壟斷經營的體制,開放了市場,有利于社會資金的投入,加快了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地方政府來說,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BOT也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投融資方式。但BOT方式運作污水處理工程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在廣西更是一個新鮮事物,如何確保項目成功,讓BOT模式良性發展,實現政府、社會、企業三贏顯然是一個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