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化學品污染后的水直接排到山下。
近日,有讀者向本報報料稱位于布吉南灣某小山坳內,有一個專門用鹽酸等化學液體回收垃圾煉制金銅等各類金屬物的地下窩點,對周邊環境危害很大。昨日上午,記者在現場看到該金屬回收廠并無任何廠名,除工人休息的住所為紅磚砌成外,所有建筑均為臨時搭建的雨棚。十余名工人有的拿木塊當柴焚燒幾袋垃圾,有的在傾倒幾桶呈紅褐色的液體,廢液就直接倒入雨棚中央的一個水池內。記者了解到,該處所處山坳周圍多處立有二級水源保護區的牌子,而該地下加工點距深圳飲用水最重要的供給點深圳水庫北端的直線距離僅1.08公里。
文/記者高靖
圖/記者軒慧
近日,有熱心讀者致電廣州日報稱一個地下金屬回收廠藏身于布吉南灣一處山坳里,留意觀察才發現里面的人用明火和強酸提煉各種金屬,近百桶裝滿各種腐蝕性、強酸性的化學品就堆放在一個雨棚下面,對周邊環境危害很大。1月25日上午,記者驅車從吉廈工業園內經過一段崎嶇不平的山路,才在一處山坳里找到這處極其隱蔽的地下金屬回收廠。
現場探訪:
地下“煉金”設備齊全
記者看到,回收廠沒有大門,左側是一處搭起來的雨棚,雨棚下最內側是一排磚爐,爐上有幾個大鐵鍋,右側還有一處用磚砌成的焚燒爐,在山坡上還有3個大桶。現場有20余位工人,其中10余位工人正在雨棚下圍著看一人傾倒一桶液體,記者上前發現桶內呈鐵銹色,工人用紙巾過濾雜質。
在靠山腳下的一排爐子前面,一個年輕小伙正在焚燒用黑塑料袋裝著的東西。看到記者上前,一位操有粵西口音、年齡在40歲上下的老板模樣的人湊上前來。“你這是煉金嗎?”“不是煉金,搞點電鍍廠的廢水。”記者看到有一個盛有金黃色液體的玻璃器皿放在一個鐵盆上。在雨棚一側,還堆有幾十個藍、黑色的塑料桶,桶口均用塑料袋堵住后,再用蓋子蓋上的。
記者詢問這些桶里裝有什么,此人只說是廢水。記者試圖倒出來,該人連忙制止,并承認是鹽酸。鹽酸濃度是多少、用來做什么?此人稱濃度為70度,只是從廠里回收來的廢酸,“做實驗的,很少用”。記者擰開其中一個蓋子,發現里面液體較為混濁,觀看不到一分鐘,眼睛立即有不適的感覺。據粗略計算,約有30余個桶,桶口處均是先用黑塑料袋簡單封口后再蓋上的。除了上面的雨棚,現場并無其他消防安全設施。記者留意到雨棚正中央的地板上用木板遮住,工作人員表示是用來放廢水的,透過木板縫隙,記者看到下面的水呈烏黑色。
無證回收廠曾煉金
這名老板模樣的負責人稱工廠用地是從當地村里租的,老板為當地村民。記者要求查看其滅火器等消防設施,這名男子說有,但無法提供給記者。他向記者表示,該回收廠僅開工2個月。但他再三表示不是老板,一會說是來玩的,一會說是打工的,直至記者離開也沒聯系上老板。
據報料人介紹,他偶然到這里游玩時,發現這個窩點,當時詢問工人得知他們在煉金。報料人稱,通過查詢得知該行業對環境危害極大,而這個地方在位于占供港飲水量70%的深圳水庫鄰近上游。
“他們沒有任何防護措施,這些東西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空氣和土壤中,對環境危害太大了。”報料人對此十分關切。
正規回收相當嚴格
記者調查得知,該地所處山坳周圍多處立著深圳市環保局、東深水源保護辦公室、南灣街道辦等部門設置的“二級水源保護區”標志,這個地下加工點距深圳水庫北端的直線距離僅1.08公里,且地勢較高,位于深圳水庫上游。
根據2002年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飲用水源保護條例(修正)》第十三條,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必須遵守禁止設立污染飲用水源的工業廢物和其他廢物回收、加工等規定。而第十四條規定,在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內除必須遵守第十三條規定外,還必須禁止存放、運輸和使用酸液、堿液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物質。
記者了解到,線路板行業的含銅廢液是名列國家危險廢物名錄的危險品,對環境及人體危害巨大,從事回收處理需要按規定嚴格管理,現場必須有防滲、防毒措施。
附近還有多個污染源
據報料人介紹,該片區內除了該廢金屬回收點外,還有多處臨時搭建的工棚,不僅有做垃圾回收、存放生意的,還有腌制咸菜的窩點。
記者登上附近的一處山頂鳥瞰發現,在通往廢金屬回收點小路的另一側,還有兩處工棚格外引人注目。仔細觀察,記者發現里面一處為一垃圾存放點,大包的各類垃圾堆放在院子和工棚下面,幾名工人坐在一旁做著分類挑揀的工作。
在稍外側的一處工棚圍成的院子里,是一個咸菜腌制點。
煉金術——
把線路板、廢舊電子板卡上的鍍金層用高溫淬取,再用強酸加以提純得到濃度較高的黃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