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獲悉,在省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大連13位省人大代表聯合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大碧流河英那河上游污染治理力度保證大連飲用水安全的建議》,得到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建議》認為,碧流河、英那河上游水源污染的治理,除了目前正在進行解決的生活垃圾無組織排放外,還應對生活污水無組織排放一并納入整治范疇,進一步確保大連600萬人口的飲水安全。
據了解,2009年11月19日,省政府辦公廳曾代表省政府組織召開現場辦公會,現場檢查碧流河、英那河上游水源污染問題綜合整治工作的情況。檢查結果表明,整治工作雖初見成效,但垃圾處理廠的建設并沒有實質性進展,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垃圾無組織排放的問題。要徹底解決兩河上游水源污染問題,使600萬大連市民真正吃上放心水,還需盡快明確飲用水源保護范圍,建設垃圾、污水處理設施。
但是,這項影響較大的民生工程卻遭遇資金瓶頸。由于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資金投入不足,致使水源保護區勘界立標、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建設都受到了極大的制約。據鞍山、營口兩市政府介紹,為徹底解決水源地鄉鎮生活垃圾無組織排放污染水源的問題,兩市相繼啟動了水源地鄉鎮生活垃圾處理項目(萬福鎮、新甸鎮)建設,總投資約6500萬元,項目建成投運后,每年運行費用約16萬元。
大連的省人大代表們提出,以往單純依靠地方財政恐怕很難完成碧流河、英那河上游水源保護長效機制的建立。代表們建議,為全面解決碧流河、英那河跨流域水源污染問題,省、市兩級財政加大投入,確保各項措施得到落實:堪界立標相關費用由省財政撥付50%,各市財政按1:1比例配套剩余資金。如各市配套資金不到位,省財政可不予劃撥;萬福鎮、新甸鎮生活垃圾處理項目建設費用由省財政撥付50%,大連可以承擔20%,剩余資金由項目所在地政府承擔;另外,省政府應設專項資金,用于補貼萬福鎮、新甸鎮生活垃圾處理廠建成后每年的運行費用。 記者 王春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