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價上漲,海水淡化成為居民用水水源逐漸變為現實。
隨著北疆電廠一期工程接近竣工,天津市近日正式啟動了海水淡化水進入居民生活用水管道的工作。
這是目前國內第一個海水淡化水源直接進入居民生活用水管道的案例,但海水淡化成本價仍大幅度高于其他水源價格。
海水淡化“入居”難
長久以來京津地區面臨嚴重的水資源匱乏問題。
原定于2010年的完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將調整為2014年完工,長江水流引入京津地區將推遲五年左右的時間。
“到2010年整個濱海新區對水資源的凈需求量將達到4.88億立方米。”天津市科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水對于天津來說,仍然是個制約發展的巨大瓶頸。
天津最大的集發電和海水淡化為一體的北疆電廠的一期工程有望在年底全部投產,目前已經投入一部分開始運作,一期工程全部投產后海水淡化將達到20萬噸/日,每年可產淡化水6570萬噸,將超過之前建設的大港新泉淡化水項目工程的海水淡化量,也是第一家淡化水入管網供城市居民使用的企業。
“現在海水淡化每噸的成本是8元,水路管網入網價是4元。盡管天津發改委可能逐年提高管網水價,如一年漲0.5元一直到5.5元,逐漸平衡企業投入。但全部投產之后是虧本運營。”北疆電廠一位負責人表示。
北疆電廠采用的是“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土地節約整理——廢物資源化再利用”循環經濟項目模式。一期工程共投資123億元。
其一期工程完全投產后,將能占到整個天津供水量的1/10,如二期工程投產后,將會再增加一倍的淡水供應,因此備受各方關注,2005年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第一批試點單位”。但是海水淡化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平衡點,也令企業困惑。
“天津市可能要給出一些稅收方面的優惠,但牽涉到工商、水務、稅務等,協調起來需要時間。” 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綜合部副主任卓漢鵬說。
天津大港新泉等海水淡化項目工程主要是供發電廠自用和純凈水瓶裝后出售,目前,還沒有一家的淡化水入管網。
濃海水排放難題
天津市發改委副主任楊振江曾表示,實現解決用水困難,除天津市努力外,想請國家有關部門幫助協調解決一些問題。如對海水淡化建設項目給以資金補助,減免海水淡化企業稅收,為海水淡化企業提供優惠電價等。
“比如按照‘保本微利,以電補水’原則,比照風力發電政策,對配置海水淡化發電廠給予以下政策支持:一是按照供水量給予一定電價補償(按照制水成本約8元/噸,向天津市管網供水價格是4元/噸,每年外供淡化海水6000萬噸,需要給予1度電3分錢的電價補償);二是實行一定時間的增值稅返還;三是實行三免五減所得稅稅收優惠。”天津國投津能發電公司總經理郭啟剛認為。
此外,如果海水淡化后,如果不經處理直接排入海中,會對生態造成很大的危害。尤其渤海灣自我交換能力比較差,如果濃海水排放過度,將無疑如同“死海”。
原海水含鹽濃度一般為3波鎂度,通過海水淡化排出的濃鹽水濃度提升到6波鎂度,在理論上講,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制鹽效率,節約大面積的鹽田用地。制鹽母液進入鹽化工生產流程。“但是,很多制鹽廠家不愿意接受我們所提供的濃海水。”郭啟剛說,主要原因是鹽田都有自己的承載能力,濃鹽水排放過多超出了消化濃海水的能力。
“不過,現在我們和漢沽鹽場合作,按照一期工程海水淡化20萬噸/日,采用濃縮海水制鹽后,漢沽鹽場可增加近一倍(50萬噸/年)的原鹽產量,同時可節約22平方公里的鹽田用地,基本上也把我們用的海水‘吃干榨凈’。”卓漢鵬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