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連市委宣傳部、市環保局、市文廣局等單位聯合評選出的2009年大連市十大環保新聞新鮮出爐,“我市(大連市,下同)環境質量優級天數達到115天、創優良天數最大、污染天數最少之紀錄”等10條新聞入選。
這10條新聞分別是:
1、 污染減排目標全面完成,空氣質量創歷史新高。
我市全面完成年度化學需氧量減排4%、二氧化硫減排6%的目標。2009年,我市環境質量優級天數達到115天,創大連市開展空氣質量日報9年來優級天數最多的一年,也是優良率最高、污染天數最少的一年。
2、大連被譽為“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典范城市”
“大連是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典范城市之一”, 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專員阿蘭•史密斯于7月27日至28日對我市環境保護和城市建設考察后的評價,也是對我市30年來環境革命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又一次肯定。
3、我市率先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
7月3日,我市召開大連市農村生態建設暨推進“環保攻堅惠民”主題實踐活動工作會議。會上,張軍副市長代表市政府與涉農區市縣政府簽訂了農村環境保護目標責任狀。我市在全國率先建立起的農村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充分運用目標化、定量化的指標考核體系,把生態市建設工作與政府職責直接掛鉤,此舉得到環保部和省環保廳的高度肯定。這項工作是我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環保攻堅惠民”主題實踐活動重要內容之一。活動惠及了我市20個鄉鎮、200個行政村,對提高全市農村生態化水平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4、我市率先實行星級環保志愿者晉升制度
12月5日,大連市環保志愿者協會召開了“大連市2009年星級環保志愿者表彰大會”,174名環保志愿者(包括2名外國籍環保志愿者)獲得星級晉升表彰,在全國首開先河。
5、《大連市環境保護總體規劃》通過專家組評審
歷經一年多數次修改和論證,由大連市環境科學設計研究院承擔編制的《大連市環境保護總體規劃》,于4月下旬通過了環保部組織的評審。與會專家對《規劃》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一致認為該《規劃》是今后20年大連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對促進大連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首次運用城市規劃理念,全域謀劃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率先在我國開展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的城市,對全國其他城市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6、大連建成國內首家BOT污泥處理廠
6月30日,總投資近1.5億元,應用德國LIPP專利厭氧消化技術及設備,以BOT方式建設的國內第一座污泥處理廠——大連夏家河污泥處理廠正式運營。該廠可日處理含水率80%的污泥600噸,可消化大連市內所有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泥。
7、我市在全國率先成立水源地監察專業化執法部門
5月,我市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水源地環境監察專業化執法部門—大連市環保局環境監察支隊水源地監察大隊,負責全市及跨界飲用水水源地及流域環境違法行為的調查處理。同時,在大連市“五大飲用水水源地”(即碧流河水庫、英那河水庫、朱隈子水庫、轉角樓水庫和自來水公司水源地) 設立了水源地環境監察辦公室,構建大連市飲用水水源地立體防護體系,保障大連市飲用水環境安全。水源地監察大隊的成立及其監管模式獲得了國家環保部與水利部的高度關注。
8、我市在高環境風險區域導入“責任關懷”制度
5月27日,大孤山半島正式導入了“責任關懷”制度,成為我國第一個由政府部門牽頭,倡導企業推行“責任關懷”的區域。該制度的導入,主要是通過企業自律、自覺、自發地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達到風險管理的目的,這將使我市環境高風險區域---大孤山半島能有效提高區域環境風險防控能力。
9、老鐵山鳥類保護有了一張“國字牌”
6月30日,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疫源疫病監測站暨鳥類環志站正式掛牌。遼寧蛇島老鐵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北亞大陸候鳥南北遷徙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年春秋兩季有上千萬只的候鳥經此遷徙,素有“鳥棧”之稱。疫源疫病監測站暨鳥類環志站的成立將會更好地監測大連和旅順地區野生動物的疫源疫病,同時為全國鳥類環志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10、機動車尾氣“簡易工況法”檢測線投入試運行
10月22日,坐落于甘井子區中華東路600號,擁有尾氣檢測線24條,年檢測能力24萬臺,與公安部門安檢線采取一站式辦公的機動車尾氣“簡易工況法”檢測線投入試運行,告別了傳統粗放的檢測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