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萬條河道、323個湖蕩,星羅棋布的水域占到蘇州總面積的42.5%,為蘇州增添江南水鄉的魅力,然而,隨著工業發展,“蘇州水”也面臨著負荷過載等考驗。22日舉行的“亞太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上,來自APEC成員21個國家、地區的代表,包括美國、俄羅斯、韓國、加拿大、泰國、越南、中國香港、中國臺北等國家和地區的90名專家,縱論水資源保護,并針對蘇州的水資源,特別是太湖流域水環境的治理進行討論,這也是蘇州首次邀請全球專家一起“把脈”蘇州河流湖泊的水環境治理。
蘇州治湖要“點面結合”
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美國雙院士佩里・麥卡迪是環境工程和科學領域的權威,長期從事水資源保護研究,曾榮膺“世界水周”的最高獎。麥卡迪說,我們對水的使用遠遠超過對其他資源的利用,在世界范圍內,平均每人每天消耗3.5立方米的水,而在中國只有1.93立方米,這也說明中國在水資源使用上已相當緊張。雖然水資源是可再生的,但是由于分布不均、水質惡化,水資源的使用成本不斷增加,調水、治水的代價讓我們望而卻步。
麥卡迪說,蘇州跟其他工業時代或后工業時代的城市一樣,水體的污染成為最頭痛的問題。蘇州河網發達,又“懷抱”著太湖,流域保護的任務很重。河道是流動的,而太湖是個較為穩定的蓄水體,因此治理污染必須點面結合。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工業污染,是點污染,我們堵截源頭就能辦到,而農業的污染卻是面污染,對于湖泊的影響可能更長久,化肥中的成分常引起藻類的產生,相對來說要更加難處理,這需要通過政府的介入和指導來緩解難題。麥卡迪坦言,在美國,湖泊的治理也是最困難的,因為湖泊承擔的功能實在太多了。
日月潭“人工浮島”值得借鑒
臺灣大學環境污染預防與控制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駱尚廉教授,從事環境工程研究近20年。駱尚廉說,近年來,許多水庫的水質經歷了從寡營養到中營養到富營養的過程。在中國臺灣地區,著名的日月潭曾經一度出現較大面積的藍綠藻,相關部門就建造了兩個污水處理系統,收集和處理來自當地居民和游客的各種污染物,并將處理后的污水用于耕地,而一直被人稱道的就是“人工浮島”的做法。
駱尚廉解釋,所謂“人工浮島”就是用木條釘成一個平臺,上面栽種各種綠色植物,將之放流在湖面上,形成一個漂浮的小島嶼。“人工浮島”的做法經過10來年的測試,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經驗,比如香蒲、蘆葦是比較理想的“吸附器”,可以大量收納水中的氮、磷等有氧物質,而經過一段時間后,把它們收割上來經過炭化處理產生的生物質炭是可以代替煤發電的。“人工浮島”平時還可作為一種景觀,成本也不高,值得向蘇州推介。
治太湖要統籌協調
加拿大國際顧問歐格雷指出,國際組織目前在治水上都采取水資源綜合管理和江河流域綜合管理的思路。中國目前的水環境治理相關法規彈性比較大,在共同管理的水域內缺少功能區之間的協調,這方面可以通過國家宏觀計劃來進行統籌。
河海大學崔廣柏教授認為,氮、磷等有氧物質造成太湖富營養化,主要原因是由于流域內的非點污染源。我們有必要將土地、河網和湖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分析污染物的遷移、演變的內在規律。
清華大學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翔多年進行城市水環境研究。他認為,太湖流域城市水環境的現狀就是中國水環境的縮影。中國用20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100年的路,同樣在短短的時間內承受了別人100年的問題?焖俚某鞘谢、人口急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環境的要求就變得愈發“苛刻”。我們有這個意識是好事,目前,當務之急就是控制工業污染。
會議通過了《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倡議書》。據劉翔透露,國家已經啟動從2005年開始,用15年時間投入1100億元來治理太湖水環境,在經過2005年至2007年的方案論證后,于2008年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將分2008年至2012年、2012年至2020年兩個時期分段執行。近期目標是用4年時間使水質惡化的趨勢逐步得到遏制,用7至8年時間使水質還清,達到相對滿意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