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翻閱歷史資料、查詢曾經在10月1日刊發的新聞時,1951年10月1日《皖北日報》第3版的一則新聞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篇題為《國慶節是俺翻身的紀念日》的文章作者、特等治淮功臣甘彩華講述了她在當年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在當地第一個報名上堤治淮,后受邀到北京參加國慶典禮的光榮事跡。近60年的時間過去了,當年的治淮功臣今安在?當年淮河岸邊三年兩淹、到處逃荒的老百姓今天過的是怎樣的一種生活?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開始了尋訪歷程。
治淮功臣今安在?
在1951年10月1日的這則新聞中,甘彩華自述是蚌埠市小蚌埠區八大集村人,娘家窮,16歲就嫁了人,到婆家還是受苦。那年鬼子來時,把她家的房子和東西燒了個精光,直到1949年解放軍來了,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窮苦百姓翻了身,甘彩華家從此再也不受苦受難了。
然而,1950年淮河鬧大水,甘彩華所在的村又受了災,沒有糧食吃,當時村里人都很著急。聽到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后,甘彩華帶頭報名上了堤。甘彩華說,她懂得政府的治淮計劃不光是為他們的眼前打算,也是為使他們子子孫孫永久不再受水淹。
順著當年文章中“蚌埠市小蚌埠區八大集村”的線索,記者找到如今的蚌埠市淮上區小蚌埠鎮,打聽是否還有一個叫八大集村的地方,小蚌埠鎮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鎮沒有這個村。但在仔細思考后,這位工作人員提供了另一條線索:好像附近的吳小街鎮有這個村莊,可以打聽一下。
記者隨后又與淮上區吳小街鎮政府取得了聯系,鎮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員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八大集村就在他們鎮。當記者打聽起當年的治淮功臣甘彩華時,鎮政府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是他們蚌埠人的驕傲,很多人都記得她,但老人可能已經去世好幾年了,具體的情況,他讓記者聯系八大集村的村支部書記朱夕明。經過一番周折,記者終于與朱夕明聯系上,朱夕明在電話里告訴記者,5年前,甘彩華老人就已經去世了,如今村里還生活著老人的孫子。
當年人稱“鐵姑娘”
9月4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蚌埠市淮上區吳小街鎮八大集村,尋訪當年治淮功臣的足跡,治淮走過近60年,當年甘彩華說的想讓子孫永久不再受水淹,這個愿望是否得到了實現?
剛到八大集村,在村口,記者遇到一位76歲的村民朱夕同,得知記者是來找甘彩華的孫子,朱夕同老人很熱情地向記者介紹起甘彩華。 “那年甘彩華從中南海回來,全村都沸騰了,十里八鄉的鄉親們都來看她。 ”朱夕同說,解放初,大家深受水災之苦,所以當毛主席的號召一發出,所有的淮河兒女治淮信心非常足,更是充滿了干勁。
隨后,記者在村里找到了八大集村村支部書記朱夕明。今年54歲的朱夕明見到記者時很驕傲地說,1950年11月,蚌埠市首期治淮工程開工,當年僅25歲的甘彩華曾在治淮工地上帶領姐妹們,全班創造了每人每天抬土4.75立方米的最高紀錄,甘彩華還因此有了“鐵姑娘”的封號。
“當年甘彩華去北京參加國慶典禮,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政府還獎勵了她一頭小毛驢,那可是俺們村的光榮啊。 ”盡管當年甘彩華獲得特等治淮功臣的光榮稱號時,這位如今的八大集村的村支部書記還沒有出生,但甘彩華的事跡在村里一代代口口相傳。 “老人本來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但都先于她過世了。 ”朱夕明告訴記者,現在還可以找到的只有老人的兒媳婦和孫子們,甘彩華老人在世時非常受尊敬,不僅她是村里的名人,如今她的孫子也是村里的“名人”。
“奶奶是我們的驕傲”
在朱夕明的帶領下,記者在八大集村找到了甘彩華老人的大孫子朱厚喜。朱厚喜常年在北京打工,這幾天剛好回來與家人團聚,家里10多畝地主要是由媳婦在家打理。 “農田收入1萬多元,打工凈收入1萬多元,日子過得還不錯。 ”朱厚喜對如今的生活很知足,他說現在沒有水災,家里一季水稻、一季麥子,收成很好。
回憶起奶奶甘彩華,朱厚喜告訴記者,老人家年輕時獲得了無數的榮譽,更是兒孫輩的榜樣。他經常能聽說奶奶當年的事跡,“治淮工程開始后,天寒地凍,奶奶在挖土塘時也毫不畏懼,脫了襪子就站在冰冷的水中,這種精神當年感染了無數治淮的百姓。 ”
甘彩華的小孫子朱慶國今年只有25歲,住在蚌埠市金洋機床廠宿舍樓。當記者找到他,希望能找到一些他奶奶留下的記憶時,朱慶國從家里的櫥柜里翻出了厚厚一疊舊資料,其中,就有關于后來讓甘彩華老人及全家驕傲一輩子的中南海懷仁堂毛主席的接見的。“奶奶是全家人的驕傲。 ”朱慶國告訴記者,在1999年,50周年國慶的時候,奶奶還被評為“五六十年代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人物,再次到北京參加了“五一”老勞模參觀團。在朱慶國保存的珍貴歷史資料中,記者看到,還有很多新華社、《皖北日報》當年對他奶奶的新聞報道,這些文字都見證了老人家曾經的輝煌。
治淮功臣賜福子孫
八大集村是一個離淮河岸僅4、5公里的村莊,朱夕明說,當地人把這里形象地稱為“鍋底”,因為這個地方地勢最洼,以前只要淮河水一漲,這個村莊就會被淹掉。朱夕明告訴記者,解放初期,治淮工程剛啟動時,淮河還沒有治理出成效,那時候,只要一到秋天,淹了莊稼沒有收成的時候,村里的人都只好出去討飯,朱夕明還清晰地記得,他9歲時也曾跟著大人一起到南方去要飯。
正是國家對淮河治理的決心和重視,今天淮河兩岸的老百姓才過上了幸福生活。朱夕明告訴記者,自從1991年淮河大水之后,他們村再也沒有被淹過了,風調雨順18年,老百姓的生活是越過越好。 “現在村里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 ”
站在淮河大堤上,看著固若金湯的堤壩,還有淮河岸邊種的一排排防浪林,朱夕明告訴記者,當年,甘彩華帶領一幫姐妹就是在這里熱火朝天地挖土方,為子孫的幸福打下基礎,作為第一代治淮功臣,永遠值得淮河兒女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