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2008年9月26日開始,《廣州日報》開始以一種全新的姿態來到中山,扎根到中山市民之間。從周一到周五,《廣州日報·中山新聞》每天與市民共同分享身邊的事。正如在創刊辭中所述:“同飲珠江水,自古中山就與廣州一脈相承。”
一年來,我們關注著中山的經濟發展;關注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關注著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真情故事……
回顧六:“非遺”保護
新聞背景:
中山是珠三角城市乃至廣東省內的歷史文化知名城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民間民俗藝術、傳統技藝,均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欖菊花會,沙溪涼茶、醉龍舞,南朗崖口飄色已經入選了了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而古鎮六坊云龍舞,三角麒麟舞,沙溪四月八習俗,咀香園杏仁餅傳統制作工藝,黃圃臘味傳統制作工藝,也入選了省一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新聞回顧:
2008年10月24日:《麒麟舞菊花宴 沖刺市級“非遺”》
“中山的傳統手工藝,一直是我們關注和保護的焦點。”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組長甘建波告訴記者,第二批公示的中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黃圃臘味傳統手工技藝》、《咀香園杏仁餅傳統手工技藝》都是民間傳統手工藝。記者同時了解到,中山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非常順利,其中已經被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山咸水歌”年內就將發行國內首張咸水歌專輯。
2009年6月2日 《“木偶之鄉”絕藝瀕臨失傳》
“我當然希望三鄉的木偶藝術可以一直傳承下去,自己為它付出了一輩子,如果哪天再也看不到了,我會非常傷心,可是我已經一把年紀了,自己的身體又不是很好,這些事情很難親力親為了,只能希望后人們去努力了,我真的希望他們可以把這門藝術傳承下去。”中山三鄉木偶第五代傳人鄭珠說。
2009年6月22日《百年木偶“非遺”展會獻藝》
老藝人陳錦濤表示,自己計劃帶著21個“古董”木偶回鄉,并辦培訓班傳承“三鄉木偶”。據了解,該活動展示了中山地區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其中包括三鄉木偶、醉龍、咀香園杏仁餅、黃圃臘味、中山裝、三角麒麟等15個傳統技藝項目,并邀請各項目的民間傳承人現場獻藝。
社會反響:
“許多非遺真正的‘熱忱’者已經隨非遺老去,傳承的使命只能交給后來之人,作為媒介主流,廣州日報為非遺傳聲、鼓勁,激起年青一代的熱愛之情,這樣的努力值得肯定!”中山市民俗藝術家協會會員馮林潤告訴記者。
回顧七:創刊號《中山魂》
新聞背景:2008年9月26日開始,《廣州日報·中山新聞》的正式開辦,標志著廣州日報跨出了深入中山、關注中山、報道中山的扎實腳步。
社會反響:
創刊號出版當天在中山市印刷8萬份面向市民免費派發。“內容豐富,而且觀點客觀理性,有深度和高度,我非常喜歡。”;“我已經收集了十多份,我的很多朋友也都收藏了。”是市民對創刊號最普遍的評價。
回顧八:招商逆勢飄紅
新聞背景:
作為中山市一年一度最為重要的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商業活動,3·28招商能否為低迷的中山經濟注入一針強心劑?
新聞回顧:
3月27日:《借力瑞典打造中山清潔之城》:
引進瑞典作為2009年“3·28”招商洽談會的主賓國,中山可謂煞費苦心,中山市副市長馮煜榮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不僅僅是要解決中山本地企業環保節能的需要,而且要打造一個環保節能產業的基地。”據了解,投資10億元的中山市固體廢物處理中心,除了滿足中山本地需要外,還可以承接西岸其他城市的固體廢物處理。
《105個項目拋出誘人橄欖枝》:共有105個服務業推介項目參加招商,投資總額超過300億元。
社會反應:
“報道客觀,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幫助中山經濟走出困境,為中山市的未來助推。”中山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對廣州日報在3·28期間的報道提出贊揚。
回顧九:
70多年前的幼兒園
新聞背景:“古穗倩影暨粵港澳百年老照片展”來到中山,記者從塵封的往事中發現中山當年的點滴趣聞。
新聞回顧:2009年1月8日 A13珠三角版
當時中山的幼兒教育是相當先進的,這在當時難得一見。‘幼稚園’打破了舊時私塾四書五經的教學模式,以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鍛煉個人的心志為主,升級出外文、自然、書法等新式科目。特別的是,那時候中山的小學已經開始實行禮拜教學制度,學生們像現在一樣一周上課五天,休息兩天。
社會反響:
“老照片展讓市民看到了過去的中山景象,這樣的活動意義重大,努力在新聞報道中發掘有趣的點,采取從圖片到生活的方式讓市民了解過去的一段歷史,這樣的做法讓新聞變得生動易讀。”中山市文聯主席胡波說。
回顧十:為等親人姐妹倆相守80載
新聞背景:80年,也許是許多人一生的時間,可是對于中山市員峰社區的姐妹兩人來說,她們在80年里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等待親人。
新聞回顧:
2009年8月3日:《姐妹倆相守80載只為等親人》
“在我剛剛出生時,爸爸和媽媽就到國外去了,留下我們姐妹兩人相依為命。以前,爸爸每年都會寫信和寄錢給我們,說說外面的情況,讓我們好好的等著他們回來。可是,信寫到了1958年就斷掉了,再沒有了音信,聯系不到父母,一等就是80多年……”蕭婆婆泣不成聲。
社會反響:
稿件登報之后,多位市民打電話咨詢,希望幫助兩位姐妹尋找親人,在生活上對她們給予照顧和幫助,“現在還有如此執著地等待親人的姐妹,她們的精神讓我們十分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