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9月1日),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污水處理站開始試運行
垃圾中滲出黏稠的黑水,泛著惡臭無比的泡沫,其污染程度是生活污水的100倍。這種黑水就是垃圾滲濾液。垃圾滲濾液中含有產烷細菌、有機物、病毒、重金屬等,是一種污染物成分復雜、危害性大、難降解的高濃度污水;如果未經處理外排,不僅會污染地表水,危害環境,還會影響地下水的質量。不過,經一套特殊裝置處理后,滲濾液能變成清水,可直接排到河里,還能養魚。
9月1日起,省內最大的垃圾填埋場——侯村生活垃圾填埋場(簡稱侯村垃圾場)內,一座污水處理站開始試運行,每天可使100噸垃圾滲濾液變成中水。那么,垃圾滲濾液如何變成中水?要經過哪些程序?9月1日,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實地采訪。
日埋垃圾千噸流出垃圾滲濾液百噸
9月1日上午11點,記者來到了位于市區東北方向的侯村垃圾場,這里距主城區約37公里。
垃圾場占地59公頃,填埋區庫容量1200萬立方米,是省內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垃圾填埋場。按日均填埋1500噸計算,可使用17年。現在使用的填埋區是一期工程,為300萬立方米,可用5—7年。填埋場自去年6月試運行以來,填埋垃圾達46萬噸,相當于太原市近一年的垃圾總產量。垃圾日積月累,加之雨水侵淋,目前垃圾場每天產生約100噸垃圾滲濾液,雨季更多達200噸。如此多的垃圾滲濾液,如何處理?
沉淀池沉淀、暫存滲濾液
11點20分,記者來到位于垃圾填埋場下游約1.5公里處的垃圾處理站。
太原市生活廢棄物管理處處長劉原俊介紹,它的底部有滲濾液管道與填埋場底部相通。滲濾液順管道而下,進入長48米、寬32米、深5米的沉淀池。為防止池內臭氣溢出,表面用黑色橡膠膜密閉封蓋。經沉淀池暫存,不僅能沉淀大塊雜質,還能使滲濾液混合均勻。“滲濾液成分受降水影響很大,雨季濃度較低,干旱季節濃度高。”劉原俊說。因此,為減少雨水混入滲濾液,垃圾填埋場還對填埋庫區進行了雨污分流。
反應罐隔離出沼氣、氮氣
沉淀池西側約20米處,是4個高近10米、直徑約5米的大罐。
沉淀池里的滲濾液經過提升泵,依次再經過4個罐體。前3個罐內有活性污泥,可吸附各類有機物。劉原俊介紹,滲濾液經過罐體大約需4個小時,其間還需氧氣幫助反應。
罐體底部有一個電子打火裝置,反應后的甲烷經過燃燒,無害化排放到空氣中。滲濾液中的有機物,則通過第4個罐內微生物去除。其間,一部分氨氮進行合成降解,生成無害化的氮氣,排放于空氣中。與前3個罐內溫度不同,第4個罐的溫度必須維持在20℃—30℃。
最后,經過4個罐后,滲濾液中的甲烷、污泥和氨氣依次去除。
過濾器去鹽、去泥
經過反應罐后,滲濾液還要經水泵送至兩套過濾設備。這兩套設備位于罐體以北,并與罐體連接,也是污水處理站內惟一位于廠房內的設備。該設備由多根細管組成,細管內還有過濾膜。滲濾液經過時,不僅能再次過濾污泥,還可進一步分離難降解的有機物和部分氨氮、病菌。“為防止滲濾液中的鹽類物質在過濾膜表面沉積結垢,過濾器頂部有個噴頭,通過噴灑清洗劑來沖洗過濾膜。”工作人員介紹,經過這個過程,90%以上的有機物等都已分解、去除。而沖下的污泥沉積于底部,將通過污泥運輸車拉至填埋場處理。沖洗水則流回污水池中,再次循環處理。經過此過程,滲濾液中的鹽類物質、大顆粒等將全部去除。
此外,垃圾填埋場還對填埋庫區進行了雨污分流,以減少雨水混入垃圾產生的滲濾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