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多個城市發生自來水被污染事件。親身的體驗讓人們對水污染的不滿情緒與日俱增。
輿論的矛頭往往指向水源的污染者。日前,鹽城市水污染事件責任人被當地法院以投毒罪論處,社會上一片叫好之聲。
然而不為眾人所關注的是,除了水源污染之外,供水系統建設的多年“欠賬”以及專業化供水管理能力的缺乏也嚴重威脅著中國的供水安全。
八月二十一日,供水安全主題講壇在搜狐公益頻道舉行。專家們坦言,中國自來水的投資和管理已經遠遠落后于社會發展的腳步,中國極有可能進入水質事故高發期。
環境污染造成的水質下降是中國自來水廠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一百二十多個大中城市中,原水合格率約為七成,加上中小城市這一數據可能低于五成。
清華大學環境系環保產業研究所所長傅濤表示,中國自來水廠的工藝絕大部分是以合格的源水水質為基礎來設計的,如今中國供水系統建設已“欠賬”多年,面對被污染的源水,陳舊工藝難以達到要求。
在水源質量日益下降的情況下,中國于二00七年七月開始執行新的飲用水標準。新標準對飲用水的要求由原來的三十五項指標提高到一百零六項指標。
這樣的要求似乎更多停留在紙上。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劉文君教授表示,國內有能力完成一百零六項指標全檢測的自來水廠并不多。“別說完成了,有的連檢測都無法實現。”
解決技術的落后與專業管理人員缺乏的現狀,加大投入是必要手段。
傅濤認為,供水行業具有公共服務屬性,因此政府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而在水價偏低的情況下,合理的提高水價也是保證供水水質和服務質量的基礎。
北京市第九水廠的設計者高士國表示,在加大投入的同時,政府必須承擔起監督的職責。監督包含兩個方面,對供水從業人員的監督以及對水質本身的監督,其中對水質的監督尤其重要。
高士國表示,各地的水質監測中心大都隸屬于當地自來水公司旗下,他們提供的水質監測數據難免讓人懷疑。為了確保供水安全,專業的第三方檢測體系應盡快建立。
據悉,面對日益嚴峻的供水安全形勢,環保部已要求各地采取措施保護重要水源。在供水系統建設方面,供水管網改造已在全國逐步開展,但供水設備升級的進展仍較為緩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