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商會建議設立城鎮環境設施運營基金,減免環保企業稅負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已進入決策程序。22日,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起草了《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目前,該意見稿正廣泛征求各界意見。
“這一規劃將是節能環保產業綜合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的行動方案,規劃期為2009年至2011年。”知情人士說。
據統計,2008年,全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41萬億元,占當年GDP的4.7%。其中,節能產業2700億元,資源循環利用產業6600億元,環保產業4800億元,就業人數達2500多萬人,其中再生資源產業的就業人數達1800萬人。
“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通過發展綠色經濟應對金融危機已成為全球共識,節能環保產業將成為撬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杠桿。”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對CBN記者說,但目前,中國資源環境約束日益突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水平與需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據調查,目前中國節能環保產業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產業發展滯后。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大量的廢棄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節能服務產業規模較小;創新能力不強。低水平重復生產的企業多,生產設備和產品的企業過多,從事技術研發和服務的企業過少;產業集中度低,排在前十位的水務公司污水處理能力僅占全國的20%左右;管理能力薄弱。
業內人士還反映,節能環保市場不夠規范,環保工程招標中地方保護主義、低價低質惡性競爭現象突出。
環境商會會長文一波說,由于審批手續繁瑣、審批時間長,目前環保上市公司很難再通過融資做BOT、TOT項目,“據我所知,沒有一家環保上市公司做成功的。”
駱建華介紹,針對這些問題,環境商會前不久專門向國家發改委遞交了《關于進一步促進環境產業發展的建議》,“這些建議已經得到國家發改委的高度重視。”
據介紹,上述建議希望政府在遴選環境建設項目時,應分清哪些是政府應該投資建設的公共產品,哪些是可以利用市場機制引入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準公共產品。政府投資不應“越位”,也不應與民爭利,避免產生擠出效應。
建議還提出,由國家設立城鎮環境設施運營基金,基金數額由中央分別與各省、市結合實際確定,資金來源由中央、省、市三級財政每年按照一定比例投入。該基金主要為中小城鎮正在運營中的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提供運行補貼。
針對各界普遍關注的水價問題,環境商會建議,污水處理費有必要提高征收標準,對仍未開征污水處理費的城市應限期開征。駱建華解釋說:“根據國家新水質標準的要求,污水處理廠必須進行脫磷除氮和污泥處置,其成本將達到1.2元/噸左右,而目前污水處理收費標準一般在0.8元/噸左右甚至更低。”
環境商會還建議完善環境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減免環保企業所得稅,免征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同時制定環境公用設施用電優惠政策。為鼓勵環保企業利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有利時機,通過合作、并購、參股國內外先進環保研發和設備制造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建議還提出比照對外承包工程公司,對環保企業執行出口退(免)稅政策,環保產品免征增值稅和消費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