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來,以色列把狹長的加沙地帶圍得像個密不透風的鐵桶,好像只有這樣才能使以色列受到來自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安全威脅降到最低。但與此同時,沖突不斷造成許多民用基礎設施、包括城市污水系統年久失修,這給周圍的以色列土地帶來的直接危害之一就是水體污染。以色列與加沙地帶的基層城鎮同時意識到,諸如此類關系到生態安全和當地百姓健康的問題不能等到中東和平協議簽署之后才著手解決,合作是目前唯一的出路。
據統計,目前每天有兩萬噸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四萬噸只經過初步處理但未達標的污水從加沙地帶直接排進地中海。水體污染已經嚴重影響了當地漁業和百姓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警告說,在附近水域游泳可能會感染皮膚病、眼、耳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另有專家認為,污水會導致當地人感染腦膜炎等致命疾病,而這些疾病有可能隨污水傳播得更廣。而包圍加沙的以色列并不會因為封鎖人、物進出就可以幸免于水污染帶來的危害。與加沙只有15公里之遙的以色列南部城市阿什科隆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污水對周邊地區蓄水層的污染是這個水資源極其匱乏的地區不能承受的打擊。
有專家預測,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動,“下一代人會很難找到干凈的水資源。”
在有關專家和國際組織的敦促下,巴以雙方的市政部門逐漸意識到雙方合作解決水資源污染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實際上,阿什科隆市和加沙第一大城市加沙城從未放棄過合作的努力。阿什科隆市戰略計劃部門的官員艾倫·馬庫斯回想1997年兩市開始考慮合作時說,“當時的想法是讓雙方都受益。我們的合作使政治沖突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只要那些對和平不感興趣的人不來打擾我們,我們就可以繼續那些對雙方人民都有益的項目。”
2000年,兩市開展了第一批合作計劃。第一個項目是雙方派出學生在兩地共同學習,第二個項目是在加沙北部的埃雷茲工業區建立廢品回收加工廠,但這兩個項目都因為當年9月爆發的巴以大規模流血沖突半途而廢。
污水處理廠的合作想法始于2005年,在聯合國相關部門的推動下,雙方在莫斯科簽署了“兩市民間合作意向書”,決定在合作的初步階段展開水污染問題調查并拿出可行性方案。沒過多久,加沙地帶被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占領,繼而被以色列封鎖,合作計劃不得不中斷,但相關各方設法保持聯系,一旦時機允許,就會繼續開展合作。
今年7月,兩市市長計劃在巴西第二大城市里約熱內盧簽署污水處理合作項目的啟動協議。如果這一項目能夠如期展開,將是阿什科隆和加沙民間合作結出的第一個果實。
此次合作的核心人物--兩市市長已經按耐不住各自的期待:加沙市市長馬吉德·阿布·拉馬丹希望能夠親自出席簽約儀式,以彌補過去幾年由于封鎖不能與合作伙伴見面的遺憾;而阿什科隆市市長班尼·瓦克寧早已在心中計劃好,將阿市8年前修建的一座污水處理廠作為新廠的參考模型,將手中掌握的技術、專家悉數獻給自己的近鄰,并祈禱未來的和平早日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