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后期,國家將實施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燃煤電廠脫硫等八大重點環境保護工程,總投資約3336億元。由此將帶動中國環保產業保持12%~15%的年增長速度,到‘十一五’期末,環保產業的總體規模(產值)將達1.1萬億元左右。”近日,在“第三屆中德環境論壇”上,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期間的節能減排任務,對環保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中德環境論壇”由中德兩國政府共同發起,并分別于2003年和2006年成功舉行兩屆。本屆論壇在“環境技術與產業發展”的主題下就四大專題進行研討,包括水和大氣、廢棄物管理與循環經濟、可持續能源與可持續交通、可持續發展融資。在水專題研討中,專家們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污水處理廠所產生污泥的處理問題;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的防治與管理,特別是加油站油氣回收技術的推廣應用是雙方開展合作的重點領域;在廢物管理方面,將強調電子垃圾的處理和相關管理。此外,環保市場投融資無疑是本屆論壇的熱點。
目前,我國環保市場投資渠道狹窄,融資方式仍較簡單,需要向社會、民間、企業和境外等多方面拓展,本屆論壇為環保投融資渠道的探索與開拓提供了信息和交流。本屆論壇由環境保護部,德國聯邦環境、自然保護與核安全部,廣東省人民政府以及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聯合舉行,旨在推動兩國政府、學術團體以及企業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促進環境技術的開發、應用和轉移。《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