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綠色經濟峰會”今天在天津濱海新區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張力軍代表環境保護部發表致辭并祝賀峰會成功,他說,中國將國際金融危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大好機遇,順應世界經濟發展和產業轉移的潮流,把推動新能源、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作為重要突破口,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正在向“ 綠色經濟”發展,在中國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就有2100億元用于環境和生態保護建設。
張力軍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提出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戰略思想,將改善環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要求單位GDP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0%,這些約束性指標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向綠色轉型的重要內涵。“十一五”以來,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重點節能環保工程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0.1%,節能2.9億噸標準煤;全國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累計分別下降8.95%和6.61%,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張力軍說,為加快“綠色經濟”的發展,中國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嚴格控制“兩高一資”建設項目。2008年提高了電力、鋼鐵和石化等13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對不符合環境容量要求、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一律不批。2008年,環境保護部對總投資4737億元的156個“兩高一資”項目不予受理、審批或暫緩審批。同時,對環境問題突出、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滯后的地區和企業,實施了 “區域限批”,暫停該地區和企業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的工業建設項目環評審批。
二是強力推進污染減排,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到2008年底,中國投資1000多億元建成3.63億千瓦燃煤電廠脫硫裝機容量,占火力發電裝機容量的60%以上,成為世界上脫硫裝機規模最大的國家。投資2000多億元建成1550多座、日處理規模8600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 66%,是世界上污水處理規模第二大的國家。
三是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探索環境優化經濟發展新道路。出臺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名錄,下調或取消了“兩高一資”產品的出口退稅,部分產品調高或開征了出口關稅。積極開展綠色信貸,4萬多條環保信息納入銀行征信管理系統,有效地防范了金融風險。通過對上市公司的環保核查,僅2008年就促使27 家公司投入3.5億元治理污染。同時,綠色保險、排污權交易和生態補償等環境經濟政策的試點示范進展順利。這一系列環境經濟措施,使“綠色企業”在市場中獲得了更加公平的競爭條件,擴展了綠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張力軍還與天津市副市長熊建平就環境保護工作交換了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