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環境保護部主辦、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承辦的“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六·五世界環境日特別論壇”6月5日在北京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厲無畏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全文如下:
今天是“6·5”世界環境日,環境保護部在這里舉辦“探索中國特色環境保護新道路——六·五世界環境日特別論壇”,我覺得非常有意義!看到參加今天的論壇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代表,大家聚集一堂,共同關心我們國家的環境保護事業,我感到非常高興。我謹在此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
今天的中國,已經把環境保護事業提到了極其重要的位置。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把“生態良好的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這一提法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類文明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個發展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原始文明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人類的活動尚未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性的影響;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對土地的大規模開墾和手工業的興盛也曾對環境造成了局部的破壞,但這些破壞都在環境的可承受能力之內;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大工業帶來了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和過度消費的生活方式,自然資源遭到掠奪式的開發,生態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
工業文明的局限性迫使人類必須作出選擇,開拓新的發展之路。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道路,就是對國家、對民族負責的嚴肅而正確的抉擇。
生態文明作為一個高度復雜的系統,它包含物質層面、機制和制度層面,以及思想觀念層面的重大變革。它要求在“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以“綠色經濟”為發展模式,以最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改變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方式,形成新型的生態產業;它要求重構社會政治、經濟、科學和文化體制,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公正、平等,消滅貧富不均,反對資源侵略和生態殖民;它還要求形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構建有助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適度消費的生活方式。
實踐充分證明,物質文明建設,不僅同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相互依存、互為條件,而且同生態文明建設互相依存、互為條件。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囊括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在內的全面文明系統工程,是人類社會擺脫困頓狀態,走向高度文明的歷史進程!對于人類而言,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對于中國而言,這個歷史進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已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明顯的影響,為了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等,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力地推進環境保護發展。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金融危機也給節能減排帶來了嚴峻挑戰。當前“保增長”成了各地的頭等大事,一些地方可能會降低環保標準,放松環境監管,減緩落后產能淘汰步伐;同時,由于受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一些地方的環保資金可能出現短缺,減排工程會受到影響,這必然會增加完成污染減排任務的難度。
應對金融危機,確保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必然要求我們從根本上轉變發展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通過優化經濟結構增強應對風險和參與競爭的實力。這樣的形勢和要求,為我們探索環保新道路提供了契機,也對我們探索環保新道路、為科學發展保駕護航提出了現實的迫切要求。我們要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全面調整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與產業規劃、土地規劃、城市規劃協調推進,將環境保護貫穿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環節,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改革創新環境保護管理模式,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體系、防治一體的環保體系,將環境保護的要求體現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筑、服務等各領域,體現在全社會的各方面,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增強環境保護工作的生機與活力。
環保新道路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探索、不斷豐富、不斷發展、不斷提高。讓我們振奮精神,敢于實踐,不斷創新,努力探索一條代價小、成效大、全方位防范、全過程控制、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保新道路。環境保護事業任重而道遠,希望我們在座的每一位,都為探索環境保護新道路貢獻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