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出臺規定,今年夏天將取消空調車,燃料車年底前改為空調車。此外,攜帶桶裝液體者一律不得上車。(中國新聞網6月7日訊)
成都公交車燃燒事故為全國城市公交敲響了警鐘,各地紛紛緊急行動起來,拿出一系列關乎百姓乘車出行安全的具體舉措,對公交車進行“體檢”,對現有的安全隱患進行逐一排查和改進,這是值得肯定的亡羊補牢之舉,也是成都乘客用血的教訓換來的未雨綢繆之舉。
不過,城市公交的改進舉措不能因噎廢食。比如取消空調車,更換原有空調車的封閉車窗為推拉式車窗,固然利于出現險情時乘客緊急逃生,但將好端端的空調車給改裝了,大熱天加上車內擁擠,老弱病殘的乘客熱出問題咋辦?再說增加了改裝成本,如果將這部分資金投入其他安全設施,收效比取消空調車要好。還有“攜帶桶裝液體者一律不得上車”,在沒有立法支持之下訂立如此“行規”,恐難以施行。誰來監督執行?遇到糾紛怎么辦?即便執法部門介入,處罰依據又從何而出?沒有法規問責,這樣的規定豈不形同虛設?
在成都公交燃燒事故的真正原因尚未查清且不排除人為縱火之前,各地公交緊急應對應講究理性務實,因地制宜。比如先在“軟件”方面強化安全教育和操作規程訓練——司機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如何?公交車內逃身設置是否齊全?公交車上的紅色錘子每個乘客都會用嗎?一旦意外發生,乘客該如何正確逃生?等等,再從硬件上考慮到公交安全最大的隱患是人滿為患,作為城市管理者應將重點放在如何破解一些重點線路公交擁擠的問題,而不是腦袋一拍,盲目決策,看似果斷,卻折射懶政,而且勞民傷財,得不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