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后,限塑令強制執行的棱角已經在農貿市場被逐漸磨平。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發布消息對一年來限塑令的執行效果給出了高調評價,稱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明顯減少,商場和超市最為明顯,減少量在75%左右,相當于節約石油160萬噸。但不少老百姓的感受是,免費的超薄塑料袋在農貿市場仍在被普遍使用。
北京地球村等多家NGO組織的聯合調查數據能佐證老百姓的感受,2600多名被調查者中的95.7%聲稱,他們經常去的農貿市場都在免費提供超薄塑料袋。
環保NGO們擔心的是,其實,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成都等城市就曾頒布過限塑令,每一輪的限塑,幾乎都不了了之,這一波的限塑會不會又重蹈覆轍?
如果免費,還有近一半公眾選擇塑料袋
限塑令執行前,樂觀人士曾預測,這項政策可能提高國民環保素質,刺激人們選擇更加綠色的生活方式。現實生活中,限塑令真的能四兩撥千斤,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嗎?
北京地球村的調查給出了一組數據:在對塑料袋進行收費的零售場所,絕大部分消費者會重復使用購物袋,包括無紡布袋、布袋、以前保存的塑料袋、隨身的背包,甚至直接用手拿,只有10.65%的消費者會經常購買新塑料袋,5.43%的消費者經常用免費的手撕袋當購物袋使用。
而在免費提供塑料袋的農貿市場等零售場所,42.28%的消費者會經常接受免費塑料袋,54.41%的消費者會在偶爾忘帶購物袋或購物袋不夠的情況下接受,只有3.3%的消費者從不接受免費塑料袋。
有專家解讀說,值得注意的是,在免費情況下,有接近一半的消費者接受塑料袋,也就是說,短期之內,一項政策的推廣不可能撬動大多數人的環保意識,綠色生活方式形成不在一朝一夕,指望老百姓自覺杜絕使用塑料袋并不現實。
另一組數據也能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43.69%的消費者雖然在購物時記著帶購物袋,但感覺不方便;24.67%的消費者認為沒有免費塑料袋用來裝生活垃圾,9.01%的消費者認為收費塑料袋增加購物成本,對生活有影響。
專家認為,這組數據反映的是政策執行過程中的“疏堵結合”問題。沒有了免費塑料袋,家里的垃圾怎么辦?上班一族很難背著菜籃子、拎著布袋子四處奔波,他們的問題怎么解決?因為沒有提供其他的備選方案,限塑令過于剛性的特點反而給反彈提供了可能。
魏杰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過去這一年,她和北京一些高校的環保愛好者成立了“民間限塑政策研究小組”,他們奔走在北京的各類零售場所,觀察塑料袋的使用情況。
魏杰介紹說,有償使用的政策在管理比較好的商場、超市執行較好,但在農貿市場就打了折扣,無法發揮整體“減塑”作用;由于政策沒有對什么樣的塑料袋屬于預包裝說得很清楚,所以導致超市的卷軸塑料袋被大量扯用。
“民間限塑政策研究小組”的判斷是,相比政策頒布和實施之初,“限塑令”效果隨時間趨于弱化。
誰為免費塑料袋的死灰復燃負責
為什么限塑令在商場執行的情況好,在農貿市場就要差得多呢?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商場、超市的責任主體很明確,違規了,能找到挨板子的人——商場的經營者,而在農貿市場,究竟處罰誰呢,是市場的管理者,還是賣菜的小販,似乎并不明確。這或許是農貿市場禁不了免費塑料袋的關鍵。
從上一輪“禁白”開始,國際食品包裝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金獅就一直關注塑料袋問題。在他看來,農貿市場免費塑料袋被普遍使用是因為執行部門監管不力。
他在網上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在一家農貿市場發現了免費塑料袋,就給當地的工商部門打電話舉報,十多分鐘后,工商部門的人開車來了,進了市場,嘀嘀咕咕一陣后,有人給工商的車裝上了煙和酒,再后來,工商的人開車走了,塑料袋依然免費給。
董金獅接著又打電話舉報,對方的回答是,已經處理過了。在他的堅持下,工商的人又來了,這次確實罰了錢,但罰的是小販。董金獅認為,罰小販是罰錯了人,因為應該受處罰的是市場管理者,是他們任由違規行為存在。
董金獅介紹說,也不是所有的農貿市場都管不了免費塑料袋,在他調查的農貿市場中就有做得好的,那是因為農貿市場管理者用心了。
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副司長李靜參與了整個限塑令政策的制定,她經常在周末以消費者的身份去探訪塑料袋的使用情況。她說,農貿市場的問題確實存在,而這也是當前職能部門要抓的薄弱環節。
據李靜介紹,超薄塑料袋由于生產工藝簡單,門檻低,投資也不高,所以那些生產超薄塑料袋的小企業就和監管部門打起了游擊戰,一方面提高了執法成本,另一方面也給超薄塑料袋的泛濫提供了可能。
僅靠收費解決不了白色污染
限制塑料袋的使用是為了減少白色污染,但有專家認為,不能指望僅靠對塑料袋收費就能解決塑料制品帶來的環境問題。
董金獅說,塑料袋的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有收費等經濟手段刺激老百姓減少使用,還要有替代產品,要有回收利用處理系統。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應該有四個管理系統:產品生產管理,流通領域管理,使用者管理,原料來源管理。
據董金獅介紹,德國有關部門曾表示,雖然德國也實行塑料袋有償使用,但不會考慮禁用塑料袋,因為德國目前使用的塑料袋主要是聚乙烯塑料,這種塑料袋不含有軟化劑和重金屬固化劑,因此不僅生產過程環保,而且在焚燒處理時只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董金獅認為,德國的經驗值得關注,治理白色污染并不等于禁用,他建議有關科研機構能夠進行資源整合,聯合開發研制功能良好、價格適中,又不會污染環境或污染較少的替代產品。
魏杰所在的“民間限塑政策研究小組”上周給國家發改委遞交了一封信,闡述了他們對限塑政策的建議。他們提出,很多非塑料材質的購物袋并不比塑料袋環保。而“限塑令”刺激了一些部門和單位濫發紙袋和布袋(包括無紡布袋),這無疑增加了其他不環保因素,也與“限塑令”的初衷不相符。
魏杰說,他們建議有關部門應該重新審視限塑令,比如,要在充分吸納利益相關方和公眾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一個進一步落實“限塑令”的國家行動計劃,其內容應包含行動計劃本身的時間范圍,能夠評價政策成效的指標體系以及相應的基礎值和目標值,為達到預計目標的資源配套及步驟與時間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