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以“科學發展直面金融危機、結構調整推進能源戰略”為主題,重點圍繞世界煤炭產業發展趨勢和中國煤炭產業發展對策、新形勢下中國石油天然氣與中國能源經濟發展等諸多議題展開深入探討。與會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界人士一致認為,加快中國能源結構調整勢在必行。為此,應加快我國能源領域節能技術的推廣步伐,提升能源行業整體裝備制造水平,同時加強能源領域前沿技術的研究,努力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政策不斷出臺,擴大內需及大型項目的開工,我國能源產業如何轉型升級、應對危機,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焦點。日前,在第十二屆科博會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國家能源局綜合司司長周喜安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能源產業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契機,我國將抓住當前經濟增長放緩、能源供需形勢相對緩和的時機,推進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與此同時,他表示,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已經結束討論,“很快就會浮出水面”。
國際金融危機提供契機
周喜安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能源產業轉變發展方式提供了契機,在當前的情況下,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勢在必行。“我國能源消費將在一個時期內保持較高水平,而我國能源資源并不充足,必須在增加國內能源供給的同時,堅持節約優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國70%的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特別是化工、建材、石化、冶金等方面。同時煤炭是我國能源消費的主體,清潔優質能源所占的比重較小。這樣的格局使環境面臨很大壓力。
周喜安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低迷,能源供求緊張狀況明顯改善,一直繃得很緊的煤、電、油、運矛盾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甚至出現暫時的供大于求,能源供給不再對能源產業的調整和變革構成剛性約束,“這為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布局提供了寬松的外部環境”。
“這樣的機遇在過去很少有,因此應抓住當前經濟增長放緩、能源供需形勢相對緩和的時機,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推進能源發展方式轉變。”周喜安表示。
能源產業面臨“綠色轉型”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電力發展方式也正面臨著新的轉變,積極發展清潔、高效、可持續的“綠色能源”,將是我國包括電力行業在內的能源產業應對氣候變化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課題。
周喜安表示,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要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他透露,到2020年,我國將爭取使除水電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比重從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6%以上。
周喜安介紹說,很快就會“浮出水面”的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把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的發展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
此外,我國核電發展的黃金期已到來。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將使核電面臨一次大發展。同時,經過近些年的積累,我國鍛煉培養了一支業務素質強、管理水平高、能夠適應核電建設和運營的人才隊伍,核電技術水平和裝備制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和突破,已經具備加快發展核電的條件和環境。
大力提升能源裝備制造水平
為促進我國新能源的發展,與之相應的新能源科技裝備的發展步伐也將進一步加快。周喜安表示,我國將下大力氣提升能源裝備制造水平。他表示,我國將著眼于能源產業的發展,依托骨干企業,建設能源技術裝備研究平臺,增加研發投入和軟硬件設施建設,穩步提升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在重大能源設備上有所突破。
以風電發展為例,周喜安表示,我國將盡快形成每年1000萬千瓦以上的自主裝備能力,力爭在2010年前后風電裝機容量突破2000萬千瓦,2020年達到1億千瓦。
據甘肅省科技發展促進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西部地區最具開發潛力的清潔能源基地之一的甘肅省,新能源科技裝備制造已拉開大幕。甘肅省將提高風電設備制造水平作為振興裝備制造業的主要工作來抓,先后組織實施了蘭州電機公司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研制及控制系統產業化、中航惠騰風電設備公司的風輪葉片等10余個項目,使甘肅逐漸成為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大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已經制定了千萬千瓦風電基地規劃,將用10多年的時間在甘肅、內蒙古、河北、江蘇等地形成幾個上千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我國將推動風電設備自主化,逐步建立健全具有競爭力的風電產業體系。
國家有關部門表示,對核電、風電等裝備尚不能實現國產化的關鍵工藝、關鍵零部件的研發,我國將集中力量組織攻關,并給予資金支持。
“隨著我國能源發展的轉型,新能源科技裝備制造也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業內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