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離休專家邱為鐸早在1975年就研制開發出中國式滴灌技術,如果在農村推廣普及,每年可節水500億立方米。但這一技術一直未被官方承認,因為土氣、簡易,被戲稱為“老太太舉管子”。
今年79歲的邱為鐸從事水利研究61年,現為科技部中國技術市場管理促進中心節水灌溉首席專家,獲國務院特殊津貼。所謂“老太太舉管子”的節水原理是,在田地里安裝一套半固定式滴灌系統,每條滴灌管長50米,下面拴100個毛細管一齊出水,兩小時可自動澆透一片區域,老太太的作用是定時挪動管子,一個老太太可同時管理50多根輸水管。
這辦法是“土”了點,但經濟適用,適合中國農村現狀。因為土,被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槍斃”,理由是靠一個老太太舉著滴灌管在田里移動,跟以色列用電腦操作的自動化滴灌技術簡直沒法比。
以色列是嚴重缺水國家,節水農業技術世界領先。的確,“老太太舉管子”與電腦控制滴灌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但我們不能撇開國情一味的比高科技,以色列國土狹小,農田稀少,比較富裕,電腦滴灌系統每畝地需要投入(折算人民幣)近3000元改造基礎設施,國家貼得起。而“老太太舉管子”每畝只需投資150元左右,僅是電腦滴灌的5%,設備可連續使用10年以上。
中國有18億畝耕地,如果都安裝電腦控制滴灌,費用太昂貴,農民掏不起,政府也貼不起。況且農村勞動力過剩,幾個農民站在田里舉著水管澆地完全做得到,假如全改成電腦控制,對農民的培訓又需要投入時間。
考量一項節水灌溉技術是否先進,關鍵看節水效果。據水利專家分析,目前中國農村仍沿用傳統粗放型灌溉,水資源浪費嚴重。據統計,我國農業每年灌溉用水需要3400億~3600億立方米,占國民總用水量的60%以上,水的利用率僅有46%,54%的水資源被浪費,實屬驚人。“老太太舉管子”每年可節省500億立方米水,誰能否定這不是一項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雖然手段“土氣”,設備簡陋,操作簡單,但這種“土”恰恰是因地制宜,符合農村國情,適合農民需要。
去冬今春遭遇的特大干旱,逼著中國節水農業步入快車道,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迫在眉睫,“老太太舉管子”應有用武之地。偌大的中國農村需要多種節水灌溉形式,因財力限制難以推廣電腦滴灌,讓“老太太舉管子”唱主角有何不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