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為保障京津水源和水環境安全,河北省特別是張承兩地做出了巨大犧牲。”全國政協委員、省農林科學院副院長王海波呼吁,應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法律保障體系,加快京津冀水資源補償機制建設,加大對張承地區的生態補償。
河北用水權每年實際減少20多億立方米
王海波委員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官廳、密云兩大水庫分配給河北省的9億立方米水量指標就無償地讓給了北京,于橋水庫分配給河北省的水量指標0.6億立方米由天津無償占用,河北省潘家口、大黑汀水庫10億立方米水量指標無償劃給了天津。若再考慮對張承兩水源地上游用水的嚴格限制和京冀邊界河流出現的水量再分配,河北省的用水權每年實際減少了20多億立方米。
王海波委員介紹說,張家口和承德兩個地級市是京津兩大直轄市的重要生態屏障和主要水源地。為保障京津應急用水需要,自2003 年開始,在水利部的統一部署下,河北省連續五年向北京集中輸水,并協助山西冊田水庫向北京集中輸水,承擔了沿線的管理任務和淹沒損失。2004年至 2007年河北省共向北京直接輸水12520萬立方米。
建立中央和地方兩級法律保障體系
王海波委員認為,張承地區生態環境脆弱,面臨著水資源供需緊張、水土流失、水源污染以及土地沙化和草場退化等一系列生態與環境問題。據水利部提供的最新衛星資料,張承地區仍有水土流失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按目前的治理速度尚需30年才能初步完成治理任務。為保障京津冀水資源的可持續性和生態安全及張承地區的合理發展,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幫扶和支持的力度,加強對張承地區進行生態補償。
王海波委員建議,應加快京津冀水資源補償機制建設,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兩級法律保障體系。在中央層面出臺行政法規或規范性文件,在地方層面出臺相應的地方法規。京津冀在以上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協商簽訂相關各方水資源補償協議,明確雙方的責權利以及具體的操作程序,將抽象的水資源補償機制具體落實在合同里,細化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