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水就有排水,合肥“治水”尤其注重治理生產生活中產生的污水。統計顯示,目前合肥主城區日排放污水約75萬噸,預計到2010年,日排放量將達到90萬噸。合肥“治水”的第一目標就是力爭在2年時間內,實現這些污水的“全收集、全處理”。這也是去年國家對全國36個大中城市提出的“治水”要求。因為合肥是最有希望完成這一目標的城市,今年1月初召開的全國建設工作會議上,合肥的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工作經驗作為典型向全國推薦。
納污:16年建地下管網1200多公里
所謂“全收集”,就是把全市排放的污水全部收集起來,這離不開污水管網的鋪設。自2006年 3月開展“大建設”以來,合肥就把污水管網建設列入“大建設”范疇,路修到哪里,污水管道就鋪到哪里,同時還沿城市最低點——河道鋪設截污管道。數據顯示,1993年到2005年,合肥建成地下污水管網515公里;而2006年至2008年底的3年間,合肥又新增污水管道724公里,其中2008年便建成管網567公里。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建成污水管道1239公里,這一長度是合肥繞城高速的11倍(合肥繞城高速公路全長110公里)。
今年,光是市級財政計劃建設的污水管網就將達到239公里。到今年年底,合肥城市污水管網覆蓋率將達98%以上,基本實現城市污水排放的“全收集”。
凈污:20億元建13個污水處理廠
收集的污水要經過深化處理達標排放才能減少對河流湖泊的影響,那就需要建設污水處理廠。 1990年前,合肥沒有污水處理廠,1993年合肥開工建設了第一座污水處理廠,到2005年底,共建成王小郢、望塘、朱磚井3座污水處理廠。而自“大建設”開展以來至今,合肥共安排資金20億元,建設13座污水處理廠。如今,經開區一期、蔡田鋪一期、肥東縣、塘西河、長豐縣5座污水處理廠已建成運行,新增處理能力17.5萬噸/日;科學城、職教城2座污水處理廠已基本建成,具備通水試運行條件;十五里河、望塘二期、蔡田鋪一期續建等3座污水處理廠今年也將陸續建成,處理能力達17.5萬噸/日;小倉房一期、經開區二期、野生動物園3座污水處理廠今年上半年也將陸續開工建設,處理能力達20.2萬噸/日。截至2008年底,已建成的8個污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達61萬噸/日,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75%。
據悉,到2009年底,合肥污水處理總規模將超過80萬噸/日;預計到2010年,合肥污水處理總能力達99.7萬噸/日,將實現污水排放的“全處理”。
用污:“中水”澆花沖廁不是夢想
據介紹,目前國家將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標準提高到了一級A的要求。這意味著,污水處理廠的出水將變成可以再利用的“中水”。2004年,合肥曾建成1座處理規模10萬噸/日的再生水(中水)處理廠,處理后的水補給環城公園景觀水體。目前合肥在建的污水處理廠已全部按一級A出水標準設計、建設,已建成運行的污水處理廠也將實施除磷脫氮技術改造,不久的將來,將全部實現一級A的標準排放。一旦條件成熟,處理過的水將進入市政管網,用于城市綠化、消防、城市河道補充水源以及小區噴泉、沖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