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椒江區章安街道柏樹里村的污水處理中心建設加快了節奏,有望上半年投入使用。屆時,全村的生活污水將在這里進行集中處理。據悉,這個污水處理中心是村里7家印染企業集體出資140多萬元興建的。
企業為何會這么大方?原來,幫助村里建污水處理設施,是將村里生活污水處理后置換出來,經環保部門核定達標后,用于企業的擴大再生產。用專業術語來講,這叫“排污權交易”。
“這既解決了農村環保資金短缺的難題,使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又使得企業拿到置換出來的排污指標后,在環境容量允許的前提下,有了擴大生產規模的可能性,可謂‘雙贏’。”市環保局污控處一位工作人員說。
柏樹里是椒江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定向河自北向南橫貫全村。這個僅有2000左右人口的小山村,有大大小小的工藝品廠40多家,印染企業有7家。由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長期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河水水質不斷惡化,惡臭難聞,成了一條遠近聞名的“龍須溝”。
昨天,記者隨環保技術人員察看了柏樹里村的污水處理中心,它位于村東南角的一片稻田里。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污水處理中心建成后,柏樹里村每天 200多噸的生活污水和300多噸的工業廢水,都可以得到有效處理,處理生活污水可日削減COD(化學需氧量)60公斤。削減下來的排污指標,基本可以滿足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據業內人士介紹,所謂排污權交易,指的是該區域內的排污主體如果有效減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他們就可用富余的排污指標同其它企業進行交易從而獲得資金。而企業買到了排污權之后,僅僅是拿到了增產擴能的指標,并不意味著可以亂排放污水,照樣要經污染治理后達標排放。
據了解,目前在臺州,除椒江外,黃巖、玉環等不少地方也正在進行排污權交易方面的探索和嘗試。
為推進農村污水治理和企業發展,環保部門為農村和企業牽線搭橋,促使企業與農村作排污權交易。今后3年內,僅市區就有680多個村莊的污水亟待處理。如果每個村都能像柏樹里村一樣,那么一年就可削減COD1萬噸以上,這就為我市工業發展騰出巨大的環境空間。
目前,臺州正在搭建排污權交易平臺,相關排污權交易規則將擇日出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