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陽澄湖都是蘇州的重要飲用水源地,是蘇州名副其實的“母親湖”。她們的水質如何保護?針對這一難題,蘇州想出了減少污染物排放、壓縮網圍、營造濕地等妙著。就后者而言,短短一年時間,這兩大湖泊邊上就新增濕地2.78萬畝,相當于320多個“大公園”(即蘇州公園)。
水要清,就要有對強大的“腎”
我市(蘇州市,下同)農林局林業站工作人員陶雋超介紹,就狹義而言,濕地是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區域,就是有濕生或水生植物生長的區域。因為能夠清除和轉化毒物、雜質,猶如人體的腎臟,濕地被譽為“大地之腎”。
所以,2005年之前,沿太湖1公里范圍森林覆蓋率就超過了40%,吳中區境內建成了2萬畝左右的湖濱水生植物帶;沿陽澄湖1公里范圍森林覆蓋率達到25%。但“母親湖”的健康依然不容樂觀,2007年太湖部分水域藍藻暴發就是一個例證。為此,蘇州近年又啟動了“兩湖一江”生態修復工程,加快恢復和重建太湖、陽澄湖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以便讓這對“腎臟”更加強大。
開發建設用地“讓位”給濕地
讓“腎臟”強大,說起來只有五個字,做起來卻不簡單。陶雋超說,營造濕地首先要有“地”。這些“地”哪里來?沿湖的區、市為此都著實動了番腦筋,結果,吳江拿出準備用于開發建設的地塊;吳中區對少量難以流轉的土地按照失地農民政策置換造林用地,還與相關企業協商,利用已征閑置的土地造林……土地有了,建設資金又從哪里來?陶雋超介紹,一方面靠各級財政補貼,另一方面是通過社會募集。到目前為止,蘇州僅各級財政用于建設濕地的投入資金,就已接近 10億元。
因此,盡管困難多多,但2008年營造濕地的成果依然讓人欣慰:全市共完成環太湖生態林建設任務面積23526.7畝;環陽澄湖生態林帶建成4231畝。兩處濕地全部超額完成了任務,總面積相當于占地86畝的“大公園”的324倍!造林驗收用上了GPS定位技術
讓市民們擔心的是,濕地項目完成后,建設質量到底怎么樣?今后面積會不會被侵占?有關部門回答:不會!原來,蘇州各地各部門都在濕地的規劃、施工、監督、驗收等環節下了番功夫。陶雋超舉了個例子:在造林結束后,有關部門組織技術人員采用GPS定位技術及面積測算的方法,對已建濕地逐一驗收核查,并與生態林建設檔案、圖紙進行核對,確保工程質量不打折扣。
當然,檔案管理也很嚴格,每一塊造林地都有坐標位置,并在1:10000的地形圖上標出。
今年還將新增度假區二期濕地
按照省2009-2012年暨2009年太湖流域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目標責任書要求,我市去年還啟動了相城區望虞河濕地保護與恢復一期工程、太湖度假區湖濱濕地恢復二期工程。其中,望虞河濕地保護與恢復一期工程目標任務恢復濕地1500畝,目前設計方案已經編制完成;太湖度假區湖濱濕地恢復二期工程總面積5140畝,目前招投標已經結束,預計今年4月全面完成。
陶雋超告訴記者,正在建設中的荷塘月色濕地公園總規劃面積達5000多畝,總投資為3億元,全部工程預計到2010年建成,包括荷花展示風情園、江南農舍休閑園、水生生態科普園、水上運動園以及美食購物園等五大功能區,目前已完成面積3500畝。
與此同時,針對我市濕地類型眾多、資源豐富的情況,我市已開始著手編制全市濕地保護和利用總體規劃。陶雋超高興地說,這一規劃將在開展濕地資源普查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劃定不同的功能分區,把蘇州的濕地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有機融合,不久的將來,蘇州的母親湖一定天更藍,水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