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正在開展一場浩大的治水工程:2009年至2010年6月底,廣州將投入486.15億元進行污水治理和河涌綜合整治工程,確保明年亞運會前全市水環境明顯改善。近日,廣州市政協指出,400多億元的投入完全必要,時限不應作為首要標準,許多項目即使突擊完成,水環境改善也未必立竿見影,要實現城市水環境的根本好轉,需要堅持源頭治理和末端治理同步并重,需要保障長期持續的大投入,需要關注全社會科學用水、保護水環境的社會意識的培育,更需要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據悉,市政協調研組近日查看了珠江航道和佛山水道以及流溪河、巴江水道的水體污染狀況,聽取了市水務、規劃等部門和越秀、荔灣等6個區政府以及市水投集團的情況介紹,實地考察了污水治理、河涌整治工程。調研組既看到了決心和希望,也感到形勢嚴峻。20多年來,廣州市治理水環境的工作從未間斷,但是,擁有231條河涌的廣州仍然黑水處處,直到2008年市水務局、水務投資集團相繼成立,廣州治水才有了體制保障和明確的時間表。
廣州市政協指出,不能由于趕工期而忽視隱蔽工程質量。據悉,部分地方領導和政府部門強調對污染河涌企業利益的保護和沿涌建筑拆遷整治的困難,強調時間緊、困難多,甚至自行更改整治方案,降低整治標準。此外,河涌治理工程同時全面鋪開,急需大量的有資質的施工隊伍,如不統籌解決好,勢必造成治污工程“包外包”的設計和施工質量隱患。
廣州市政協認為,鑒于流溪河是該市唯一全流域都在行政區域內的飲用水源河流,可滿足全市85~90%的飲用水量,如能實行嚴格保護,使之水質全面達到飲用標準,便有可能從根本上扭轉目前舍近求遠取水的被動局面,建議就此問題展開研究,不能只重視末端治理。
記者獲悉,廣州市人均本地水資源占有量只及全國人均的一半,而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多年居全國之首。如果將廣州人均生活用水量從260升/日降到220升/日,即可以不增加供水產量,少投入15%的污水處理能力的建設,而多承擔15%的人口增量的需求。廣州市政協建議,市政府應以創建節水城市列為目標,舉全市之力實現節水城市目標。委員們還表示,河涌的治理,并不是做完截污、清淤、調水補水這幾項工作就完了,比如垃圾分散處理帶來的面源污染,城中村的環境整治,還有水質的生態修復都要考慮。“要徹底治理好水環境,關鍵還是綜合治理,建立長期有序的治污保水投入保障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