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披露年底用水吃緊,南部人最好不要返鄉過年。不是莫拉克臺風才剛剛造成南部百年洪水嗎?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們返鄉的權利了,身為南部人,我感到觸目驚心。
臺灣不穩定的地理環境,造成了臺灣是一個雨量充沛但是缺水的地區。很不幸地,臺灣的工業發展卻是走向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以筆者所服務的新竹科學園區而言,過去雖然產生了一波廿年的榮景,但是半導體與光電面板產業卻耗盡了臺灣未來的資源,特別是水資源。據悉為了因應新竹地區2013年的用水,“經濟部水利署“正規畫在新竹縣尖石鄉興建一座”比麟水庫“。
但是新竹本地人都知道,每每大雨一來尖石前山就土石坍方成災,大雨過后很快地水就流得無影蹤。為了喂飽比麟水庫,“水利署“還建議開鑿隧道,由尖石后山越域引大漢溪水。如此越域引水,對山體、水文、地貌與生態的影響,是否會如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所造成生態地體的破壞呢?
開發一個水庫所犧牲的不只是淹沒區,也是本土文化的殺手,對于水庫下游地區根本就是生態浩劫,更何況新竹地區曾在一九三五年發生過芮氏地震規模七點一的大地震。經過英國千年一遇的暴雨、臺灣八八水災的百年水患后,所謂“百年周期的工程規劃“更只是自欺欺人。
即便是缺水,仍有許多更穩當的替代方案,例如興建海水淡化廠,每日九萬立方公尺的供水量已可滿足新竹地區常態用水需求。
此外,當局只要加強水庫疏浚,即可增加百分之三十的蓄水量。而節流政策的落實、工業園區廢水回收再利用、降低自來水漏水率由百分之三十下降至先進國家的百分之五以下等這些方案,每年更可省下三座翡翠水庫,約二十座比麟水庫蓄水量。
所謂高科技科學園區,事實上是耗費大量自然資源的低獲利產業,當局在計算科學園區成本時,根本忽略了環境成本,我們無法想象二十年后的臺灣還要靠這種高耗能、高污染、大量耗費水資源的產業來當做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也無法接受我們水資源二十年的長期規劃,竟然是基于這種落伍的思考。
當局永續產業規劃,應該是以土地所能給與的環境能力為上限,并逐年減去若干百分比,然后才去規劃二十年、三十年后的產業版圖與方向,據此推動產業結構,由高度損耗自然資源的產業轉向優質人力資源的產業,這是臺灣產業結構轉變的最好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