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廚房、廁所排放出來的生活污水,經過一條條固定管道,乖乖地流進村里一個約200平方米的氧化塘凈化,原來渾濁不堪的污水變成了清澈的水流,嘩嘩地流向附近農田。這是記者日前在昌樂縣北展村看到的場景。
多年來,由于農村生活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嚴重制約了昌樂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導致當地平原河網水質惡化,水質呈逐年下降趨勢,部分水源已失去水體使用功能。為此,結合縣域污水治理工程,該縣在各鎮編制排污規劃的同時,委托山東師范大學編寫《昌樂縣農村環境保護規劃》,全面實行以生活污水治理為重點的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自2003年開始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工作以來,昌樂縣已成功建立了利用河溝池塘實施的阿科蔓技術模式、便于污水集中收集的生態濕地處理模式、農村分散型住宅的生態小濕地處理模式、雨污分流后的接管模式、不占土地適用于道路的凈化型治理模式和有流動水源區域的生態修復模式。
截至目前,昌樂累計已有22個村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5個飲用水源保護區內有37個自然村實施了生活污水治理。環保部門對當地河網水質的最新監測顯示,當地河網水質90%以上已達到國家規定污水排放標準。(盧偉于洪波高偉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