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艷介紹了《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生態環境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呂文艷說,近一年來,城市圈環保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在廢舊電池回收管理制度上,啟動了武漢城市圈廢電池回收網絡建設,開創了電子廢物市場化運作新模式。目前,武漢市已經回收廢舊電池2000多萬枚,重約400噸,避免了約2個半東湖的污染物!兑巹潯反_立了水環境總量控制總體目標,以優先保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為基礎,限制向具有飲用水功能的河段直接排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焰新:
畜禽污染是生活污染的近三倍
王焰新介紹,環境保護此前考慮更多的是工業污染、生活污染等,實際上,養豬業的污染控制是湖區水環境保護的當務之急。
王焰新說,據估算,近年來武漢市污染物COD(化學需氧量)排放,以畜禽污染比例最高,約占61%,遠遠超出生活污染23%的比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畜禽養殖使用的抗生素量已經超過人類的使用量;飼料添加劑中的大量重金屬被排泄到土壤和水體中。
目前,各個湖區生活污水已經不直接排放到湖中,但養豬污水的處置率才10%,大量廢水污染了土壤和水體。王焰新建議,應加強對養殖業使用抗生素和重金屬使用的監管力度,養殖過程中采用科學的餌料配比,淘汰激素等有毒原料。
華科大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周敬宣:
不能一邊戒毒一邊吸毒
周敬宣認為,對于湖泊不能只對污染末端進行治理,對湖泊的保護必須從城市規劃開始。
周敬宣提到,一些地方對湖泊的治理沒結合當地情況進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如湖泊到底是調蓄分洪、養殖、景觀、旅游,還是作為飲用水源地,或者兼而有之?實際治理中,一些湖泊存在著功能定位不當、截污不到位、治理“過度”與“不足”的問題。就像一個人,不能一邊戒毒一邊吸毒。
周敬宣認為,治理湖泊的最低要求就是截污,一些市區湖泊目前還沒有進行雨污分流,特別是老城區問題嚴重。老城區雨污分流必須盡快完成。
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
大東湖項目應引進市場機制
伍新木介紹,武漢大東湖生態水網構建工程運營機制仍需創新。伍新木認為,傳統的湖泊治理工程項目存在“政出多門”、政府替企業承擔了減污費用、依賴國家專項資金扶持或者“先污染、后治理”等缺陷。
伍新木提出,大東湖項目應引進更加靈活有效的市場機制,通過項目實施改善城市環境,推動土地升值和經濟發展,并將治理收益部分支付給相關企業。這有助于長期實現對湖泊的管理與保護,又能使社會資金投入到城市水環境治理產業中去,符合兩型社會建設發展要求。
富營養化湖泊易產生水華
就像體質不好的人更易感冒
在昨日上午的湖泊大會主題演講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湖泊環境委員會委員金相燦介紹,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湖泊富營養化的速度非常快,上世紀70年代初期面積只有130多平方公里,現在已達8700多平方公里。最初湖泊的富營養化主要表現在小型湖泊,到現在像太湖、巢湖、滇池這樣一些大型湖泊也出現大面積水華問題。
金相燦說,“有人在大會上問我今年太湖還會不會發生水華?我說一定會的。一個處于長期污染、富營養化過程中的湖泊,就像一個人一樣,體質不好了,非常容易感冒。”
城中湖咋成了少數人的“洗腳盆”
昨日,在世界湖泊大會展廳內,一群參觀者圍在武漢市水域圖前,望著圖中那湛藍的湖泊感嘆連連。
湖北大學退休教師王茂福指著沙湖說:“我喜歡圍著沙湖散步,可幾年前沙湖邊修了一個樓盤,環湖路便走不通了。”家住漢口的張建國接過話茬:“我家附近的北湖早就被各種高樓圍成了‘洗腳盆’,想看湖只能到湖邊去。”
推開窗,一池碧水映入眼簾,柔波粼粼,碧浪悠悠。這樣的景致,何等愜意!都市里,能擁有這樣一處空間,不少人夢寐以求。而對一些迷信風水的商人而言,水不僅代表著自然,更代表“財氣”。正是看準這一點,開發商打起了城中湖的主意,使城中湖成了少數人的“洗腳盆”。
放眼武漢中心城區,北湖、后湖、塔子湖、墨水湖周邊幾乎全被樓盤所包圍,就連早已被定為房產開發限制區的東湖邊,也聳起了幾棟“樓王”。
更有甚者,不法開發商填湖造房。用百度搜索“填湖”,有6萬余條相關信息。在全國許多城市,城中湖紛紛“房進湖退”。
圍湖建房屢禁不止,輿論普遍認為,規劃滯后、管理缺位、執法不嚴是根本。網友“黑俠”說,無論是前期的規劃、中期的管理還是后期的執法,只要有一個環節能“動真格”,城中湖就不會變成“洗腳盆”。網友Libra說,歐美國家立法規定,城中湖邊只允許建圖書館、博物館、公園等公共設施,若政府將湖邊地賣給房地產商就屬違法。 (記者文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