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通訊員 朱唧唧 蘇州報道 太湖流域的水環境如何改善?城市的河流湖泊水質如何達標?日前,在江蘇省蘇州市召開的“亞太水資源利用與保護”學術研討會上,來自美國、俄羅斯、韓國等21個國家和地區的一流水專家,共同為蘇州的水環境治理出謀劃策。
研討會上,美國斯坦福大學麥卡迪教授認為,太湖是一個較為穩定的蓄水體,要想保護太湖流域的水資源,首先就要防止污染的發生,做到“點面結合”。工業污染是點污染,通過對企業進行教育和監管,堵截源頭就能減少污染,而農業污染是面污染,要通過政府的介入和指導才能解決問題。在美國,湖泊的水資源保護和治理也備受關注。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的駱尚廉教授認為,日月潭的“人工浮島”做法值得蘇州借鑒。日月潭曾經一度出現較大面積的藍藻,除了建造污水處理系統、收集和處理各種污染物外,還采用了一種叫做“人工浮島”的生態治污法。“人工浮島”是一種像筏子似的人工浮體,在這個浮體上栽培一些蘆葦之類的水生植物,放在水里,起到凈化水質、創造生物的生息空間、改善景觀等作用。經過10多年的試驗,“人工浮島”對治理水體富營養化非常有效。
清華大學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翔多年來致力于城市的水環境研究,他認為,太湖流域城市水環境是中國城市水環境的一個縮影,要想解決水質惡化、城市河流流動性差等情況,要通過工業結構的調整、工業污染的控制、生態農業的清淤等方式逐步解決。
據悉,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已經納入國家總計劃,從2005年開始,國家將用15年的時間投入1100億元治理太湖水環境,解決水污染問題,從而使太湖湖體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