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寧都訊 楊偉輝、許萬里、廖毅報道:9月15日,寧都縣梅江鎮文坊村水費收繳每月一次的公示日,村用水協會會計葉風華把上個月的水費收繳、使用情況,逐一在村民活動中心的墻上公布,他欣喜地說:“今年以來沒有一戶拖欠水費的。”這是寧都縣建立農村飲用水工程長效運行機制的一個縮影。該縣明晰管護主體,籌措管護資金,落實管護責任,健全管護機制,全縣560處集中供水的農村飲用水工程平時有人管、更新有能力,確保了農民長期受益。
寧都新農村建設把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作為民生工程,近5年已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0多處,直接受益村民達20萬人。如何確保飲用水工程“清水長流”?該縣吸取以往一些農村公益性事業工程因為管護機制不健全、不落實,工程的效益難以正常發揮,甚至未達到使用年限就報廢的教訓,重建設更重管護,積極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引導扶持建立健全農戶用水協會,以一個村或一個飲用水工程為單位成立農戶用水協會,協會成員由受益村民代表選舉產生,成員多少視飲用水工程大小、管理難易而定;協會負責工程日常巡查、維護管理、費用收取,以及工程改造更新等;水費收繳標準、管理人員費用、維修更新以及經費籌集等重大事項,由協會牽頭組織受益村民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確定;費用收繳以及使用情況定期向村民公開,接受村民監督。
各協會根據各村具體情況,制訂了《村民用水公約》,對主動保護工程、節約用水、為飲用水工程維護更新捐款捐物等好人好事,給予表揚、立碑留名、授予榮譽等褒獎;對故意損壞飲用水工程、惡意拖欠水費、人為浪費水資源等行為,則視情節輕重給予批評、交滯納金、罰款、停止供水等懲罰。《公約》一戶一份發送到村民家,執行情況不但定期在村民大會上公布,在公開墻上“亮相”,還列入村民“五好家庭”等榮譽獎項的評選內容,有效地規范了村民用水行為。
寧都縣農戶用水協會成為農村飲用水工程的管理主體,讓農民當家做主,自己管理自己,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支撐保證。9月上旬,寧都縣總結這一成功經驗,在全縣其他新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工程中推廣。
編后:近年來,一大批農村基礎設施項目陸續建成,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改善了,城鄉一體化進程加快了。但也有一些地方重建輕管,項目建好后沒有建立長效運行機制,特別是那些沒有盈利功能和盈利能力較差的飲用水、村莊道路、生活垃圾清運等公益性設施,沒有落實管護經費,沒有選好管護人員,一些工程因此效益難以正常發揮,還有相當部分處于無人管護、放任自流的狀態。寧都縣建立農村飲用水工程長效運行機制,探索出了一條農村公益性工程管理的好經驗,他們的做法值得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