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大地震后,成都的飲用水是否安全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成都市疾病控制中心組織專家奔赴重災區、水源地展開水質監測、保護工作。兩個多月不懈努力,他們欣慰地通告市民,成都市飲用水源未受到污染,各水廠供應的飲用水水質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成都災區的飲用水水質在地震災害發生前后無明顯變化,集中式供水是安全的,分散式供水是基本安全的。
震后第三天 水廠開始供水
震后都江堰原有的供水設施處于癱瘓狀態,全城斷電斷水,生活用水全靠外界運送。城區原有的兩個自來水廠,第一水廠以岷江水為水源,在電力恢復前無法供水;第二水廠以深井水為水源,水源水質較好。飲用水衛生專家杜慧蘭立即建議充分利用第二水廠的水源,做好供水消毒;其次,優先恢復第一水廠的電力供應。
地震破壞了都江堰城區大部分輸水管網,一旦恢復供水極有可能造成危房倒塌,而一些破損管道也受到一定污染。專家們指出,只能緊急在城區鋪設明管,增加臨時性管網,實施分片供水。
5月14日,第二水廠開始向城區供水,部分居民安置點用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15日,第一水廠也開始供水。而在都江堰鄉村,主要是分散式供水,杜慧蘭帶著隊員走村串戶,確保每村都有一口安全的水井,并教授藥物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生命通道上 保護成都水源
紫坪鋪水庫也是成都重要的飲用水源地,它的主要來水是經過震中映秀匯入紫坪鋪水庫的岷江,此外都江堰重災區虹口、龍池的河流也是匯入紫坪鋪的。
市疾控中心主任傅小魯親自坐鎮臨時碼頭指揮,對駐守在這里的部隊以及進出人員和物資進行嚴格消毒。從事消毒多年的朱萬任帶著隊員,24小時守候在這條生命通道上,無論刮風下雨,顧不上吃飯,也沒有時間休息,他們一趟趟地穿過亂石堆成的陡峭堤岸,到江邊取水再將水背上來,雙肩都勒出了紅紅的血印。
平時疾控中心并沒有承擔紫坪鋪水庫的水質監測工作,在這個非常時期,水質保障組將紫坪鋪水庫的水質監測列入工作重點,指令郫縣疾控中心每3天采集一次水樣進行檢測,確保成都市飲用水水源安全。
蹲點水廠 6小時監測一次
與此同時,市疾控中心水質保障組加強了對成都市重要水源地和各市政水廠出廠水的監測。
震后,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明川組織水質保障組對成都市城區36個小水廠和50個自備水源的水質進行了衛生監測,解除了成都市飲用水源單一的后顧之憂。同時,對成都4個市政水廠和全市48個管網點水質展開每天24小時監測。
震后成都市的水質監測合格率在94%~100%,保障了全市800萬人群(災區外)的飲用水衛生安全,防止了介水性傳染病的暴發流行。目前,市疾控中心對成都市4個市政水廠利用在線設備每6小時監測一次,對全市的集中式供水每天監測管網末梢水,每3天監測出廠水和水源水。
到目前為止,監測結果表明,成都市災區和其他地區的飲用水水質在地震發生前后無明顯變化,災區集中式供水是安全的,全市飲用水是安全的。
來源: 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記者:魏麗英 攝影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