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美貿易專家認為,中美在能源和環境方面取得漸進式成果的可能性更大,金融領域的突破可能十分有限
【《財經網》專稿/駐華盛頓記者 陳竹】如何促進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環境高科技和能源方面的合作,很可能是即將召開的第四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焦點,而在之前幾輪會談中備受關注的人民幣匯率改革、金融機構改革等議題的重要性相對下降,而且突破可能也十分有限,在第四輪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將于當地時間6月17日于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召開之前,一些中美貿易專家普遍持此看法。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研究項目高級研究員及項目主任裴敏欣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分析說,他注意到保爾森財長在上周二的發言中涉及金融領域的評論很少!斑@是因為保爾森意識到,美國自身的金融體制出現很大漏洞,美方喪失了勸說中國進行金融體制改革的道德權威,”裴敏欣說。 裴敏欣指出,當前世界經濟中最大的問題都可以追究到美國的經濟政策——美元的大幅貶值同美國的低儲蓄率和大額舉債有關;全球金融風暴和美國次貸危機及房地產泡沫有關;世界能源危機和美國浪費能源有關;世界糧食危機和美國不負責任地將玉米用于生物燃料的政策有關!埃ㄟ@些問題)美國都負有直接的、甚至最大的責任。這也是美國在這輪戰略經濟對話中不會像以往那樣咄咄逼人的原因,”裴敏欣說。 總部位于紐約的政治咨詢顧問機構歐亞集團也在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當前美國的經濟困境和美元疲軟使得美國政府在推動中國官員加速人民幣匯率改革和進一步開放金融市場方面的影響力大減。 該報告稱,現在美國國會關于人民幣匯制的懲罰性立法已經暫時擱淺,美國政府內部也有官員擔心人民幣對美元的加速升值可能會增加美國的通貨膨脹壓力。 另一方面,能源和環境議題的重要性則日益上升。歐亞集團跟蹤中美貿易的研究員Ma Damien向《財經》記者指出,在環境、能源等方面漸進式成效更易凸顯,而且這方面的成績很可能成為下一任政府考慮繼續中美雙邊對話的有利根據。“中美在能源和環境方面取得漸進式成果的可能性更大,”Ma說:“迅速增長的全球能源價格拉動了中美兩國的神經,在確保能源安全方面,兩國具有利益共同點。” 裴敏欣也表示,雖然前幾次對話也涉及能源和環境合作,但緊迫性不一樣——去年夏天美國原油價格每桶不到80美元,現在每桶價格逼近140美元。美國駕車者面臨四美元一加侖的高油價,中國也遭遇成品油短缺。 歐亞集團的研究報告還分析了中美在環境合作方面的可能性——一方面中國有緊迫需求,一方面美國有科技專長。 6月16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于當天出版的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加強中美節能環保合作》,指出:“中美在能源環境領域利益交匯點多,互補性強,合作前景廣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處在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階段,節能環保技術開發利用領域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在提高能效、發展清潔能源、勘探開發油氣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技術先進、經驗豐富! 歐亞集團的研究報告進一步指出,中美很可能會在2007年12月第三輪戰略對話達成的十年環境合作框架基礎之上達成一系列具體協議,包括建立中國二氧化硫“上限—貿易機制”(cap-and-trade system,又稱排污交易,即某區域的政府機構規定該地區排放污染物的最高限度,并根據總排放量為每個排放污染物的企業發放“配額”;排放量超過配額的企業需要通過交易方式向其他未超額排放的企業購買額外配額。)保爾森還會鼓勵中國更為廣泛地參與國際能源組織(IEA),并在能源市場管理方面增加市場機制的作用。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已經制定了一個國家排放交易制度的試驗性計劃。該計劃涵蓋從溫室氣體到水污染物的各項內容。這份題為《建立一個總量管制和交易制度,落實節能和減排》的文件寫道:“我國已具備實行碳排放配額限制和貿易體系所需的基本條件。” 不過,歐亞集團的研究報告認為,這一創新性舉動雖然意味著中國可能已經逐漸愿意測試市場解決方案,但障礙猶存——中國的知識產權機制仍然為高科技轉移設置了障礙。 報告說:“盡管中國最近發布2008年知識產權戰略,這個計劃的條例并沒有充分解決美國知識產權方面的顧慮。此外,中國在環境類進口方面存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而美國出口企業希望這些壁壘能夠消除。在第三輪對話后的半年里,華盛頓派了工作小組去北京,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雙方可能準備好下周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