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風暴力不從心 經濟激勵易先行
時間:2008-06-12 13:56 經濟視點報
在環保復位的過程中,“風暴”是必須的,因為強勢的形象可以在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中維護環保的權威。 記者 李 婷 6月2日,河南省環保局發布信息稱,2007年河南省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首次實現“雙下降”,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呈現相互促進的良好勢頭。 時隔兩日,國家環境保護部有關負責人透露,內地企業上市環保核查收緊,僅2007年就有10家企業的上市申請因環保問題而“擱淺”,涉及融資總額84億元。此外,全國有總投資額近1.5萬億的377個工程項目因涉高耗能、高排放被否或暫緩審批。 “環保風暴” 侵襲企業。面對如此情況,河南將如何調節?企業將如何應對來勢兇猛的環保風暴?政府將采取哪些措施維護環境與經濟同向發展? 6月4日,在河南省污染減排與環境友好高峰論壇上,《經濟視點報》記者采訪了環境保護部污控司副司長、國家總量辦副主任趙華林。 節能減排分解到位 經濟視點報:根據2007年河南省環境狀況公告,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較2006年減排3.76%和3.7%,首次實現“雙下降”,你怎樣看待這些變化。 趙華林:實現“雙下降”是河南省環保治理工作的一個良好表現。 從整體上來說,在當前環境形式依然嚴峻,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帶來的結構性污染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根本解決,污染減排任務非常艱巨,因此環境保護工作要做到“分解到位,責任到人”。 目前,很多省份已經把節能減排的環保工作任務分解到各個市縣,當地的主管部門還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并且還對環保責任目標進行定時的調度、通報、督察等手段,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據我了解,河南的每一個縣還都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作為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諾的10大實事之一。 經濟視點報:作為一個硬性的規定,每一個縣都建污水處理廠,但是這些污水處理廠是否能夠持續運轉,會不會出現閑置的問題呢? 趙華林:河南有近1億人口,16.7萬平方公里土地,每平方公里大體上就是600百人,這個人口密度是相當大的。對生活污水或者工業廢水進行處理,既保證人們生活、生產所需,也是改善河流水質的一項重要措施。 建設污水處理廠是毋庸置疑的,污水處理廠建好后,要將合法化運行作為重點,避免先建設后補償的情況發生,與此同時,還應該發揮財政作用,建立有效機制,以防企業出現閑置情況對企業生產造成的經濟損失。 呼喚政策先行 經濟視點報:環境保護部自2007年開始首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嚴格企業上市環保核查,有10家企業84億元的上市融資申請因環保問題被否決或暫緩。有人將把環保總局的執法行動稱為“風暴”,您如何看待這種嚴厲的措施? 趙華林:在環保復位的過程中,“風暴”是必須的,因為在不同部門、地方和行業的利益沖突之間,強勢的形象可以在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中維護環保的權威。 但“風暴”也只是傳統的行政手段,一般采取“區域限批”、“流域限批”等措施,被否或暫緩審批。然而,在面對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這種以行政手段為主、末端治理的方式,特別在不少排污企業還是地方政府重要稅收來源的情況下,要徹底遏止環境惡化的趨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除了環境指標的考核問責制度未到位外,從經濟上講,還缺乏一套激勵各級政府和企業長期有效配置環境經濟政策體系。 經濟視點報:正如您所說,建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已經迫在眉睫。當前,國家出臺的有關政策為企業提供了哪些指導建議? 趙華林:其實,環保經濟政策的出臺、建設比“風暴”更為艱辛。除了環境執法部門執法力度不夠,處罰太輕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缺乏守法的內在動力。環境經濟政策,就是要給企業這種激勵和約束,因為它是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運用價格、稅收、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來調節或影響企業的行為。 今年2月出臺的《關于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指導意見》指出,企業就可能發生的環境事故風險在保險公司投保,由保險公司對污染受害者進行賠償的制度,可以大大化解風險,減少環保投入成本。 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國家環保總局與保監會將選擇三類企業進行試點,列入首批試點的省份和地區將有浙江、寧波、河南、蘇州等地。 環境優化經濟 經濟視點報:環保的觀念自從誕生起,就好像與市場行為成為對手。要發展經濟,就要犧牲環境;要保護環境又要以經濟的停滯和市場的緩慢發展為代價。你如何看待兩者之間的關系? 趙華林:保護環境和經濟建設兩者對于社會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如何平衡兩者的關系,做到兼顧、兼得,這是一個值得長期探討和研究的問題,它關系到人們今后生存與發展。 環境保護應該對經濟起到優化的作用。就是從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轉向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我們稱之為環境與經濟關系的新形態。把環境保護作為一種手段,使之改善和促進經濟增長,從而達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重目標。 在這個階段,環境不再是被經濟增長所犧牲、排斥的因素,相反是促進和改善經濟增長的因素。 經濟視點報:如何進一步完善、發揮環境優化經濟的作用? 趙華林:環境問題是企業外部的產物,因此要解決企業的污染問題,也就要將外部因素內部化,讓企業通過自身的循環,消化污染的因素。而只有實施一系列的環境經濟政策、措施,才能迫使企業這樣去做。 然而,目前我國的環境經濟政策種類不多,而且環境經濟手段只是作為法規制度尤其是排放標準的輔助工具,在全國范圍內并未充分發揮作用。在新形勢下開展環保工作,關鍵是要從行政手段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等綜合措施來解決環境問題。 當前,環保部已經在出臺綠色信貸的基礎上,擴大至與財政部、保監會、證監會、商務部等部門合作,聯合推出環境財稅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綠色保險、環境污染責任險等措施,并加強對出口企業環境管理。 預計今后國家環保總局將在一年內出臺若干政策,兩年內完成主要政策的試點。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工作也將對各類企業的生產經營及其盈利情況產生實質性影響。 因此,在我們考察企業利潤的時候,不僅要關注其社會責任,也要充分考慮環保治理工作所要付出的經濟代價。 但“風暴”也只是傳統的行政手段,要徹底遏止環境惡化的趨勢,還缺乏一套激勵各級政府和企業長期有效配置環境經濟的政策體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