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充分運用環境影響評價這一“調節器”參與宏觀調控,從源頭上控制污染,落地建設項目環評率達到了97%。上海做法有效推動經濟與環境雙贏,得到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環境影響評價法檢查組肯定。
環境影響評價是落地上海的建設項目的第一張“準生證”,未按規定辦理環評的項目不得開工建設。去年,市環保局對4個項目的環評文件、44個項目的試生產、11個項目的驗收作出不予許可決定,嘉定、松江、奉賢3個區也分別否決了153個、76個和60個項目。上;^通過區域環評和專項環評,提高園區項目的準入門檻,否決了能耗高、污染重、不符合產業布局要求的5個50億元的大項目。《上海軌道交通規劃》、《上海世博會場地規劃》、《上海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規劃》等重大專項規劃也一一通過環境影響評價。據統計,近幾年,環保否定的建設項目占審批數的10%,全市每年有500多個項目由于環保“一票否決”而不予建設。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環境保護制度中與經濟建設結合最緊密的一項制度。自上世紀90年代末實施環境影響評價以來,上海的環評工作已經從過去注重項目環評,發展到注重戰略環評。所謂戰略環評,是規劃環評、區域環評以及政策環評的統稱。專家指出,上海的戰略環評總體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當前主要是推行規劃環評和區域環評。環保部門將在已有基礎上,選擇一些代表性的政策嘗試開展政策環評。例如,針對上海醞釀出臺的一系列污染減排鼓勵政策,環保部門就在研究對這項政策預先評估它能產生的環境效益。
盡管上海的環評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仍有不足。有關負責人指出,上海落地項目環評率還沒有達到100%;部分項目雖然通過了環評,但在建設、生產過程中還是對環境產生了污染;環評的執法監管機制還不盡完善,建設項目未批先建、環評工作走過場,甚至環評要求不執行等違法現象時有發生。針對這些問題,上海將加強建設項目后續跟蹤執法,尤其是加大對工業區的監管。對出現重大質量問題的環評單位和個人,及時予以曝光,并最終實行淘汰,取消從業資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