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電 陪同國家環保部人員正在巢湖現場巡查調研的安徽省環保局有關負責人7日介紹說,巢湖東、西半湖12個監測點未見成片藍藻,前幾天藍藻“瘋長”的態勢緩解,但進一步升高的綜合營養指數令人憂。
安徽省環保局水環境保護辦公室主任肖莆介紹說,根據現場巡查及最新監測,巢湖東、西半湖均沒有發現藍藻成片,其中污染嚴重的西半湖只有一些藍藻絲狀或顆粒零星分布。藍藻暫時性消退主要緣于6日和7日的湖面大風,藍藻或被驅散,或下沉。
肖莆說,情況并不因此樂觀。巢湖的綜合營養狀態指數進一步升高,超過70,上升為重度富營養化。一旦大風停止,氣溫上升,藍藻隨時可能卷土重來。
巢湖湖區面積約800平方公里,水量18-20億立方米,是巢湖市區唯一的飲用水源,也是合肥市的重要備用水源。歷史上,巢湖是與長江相連的天然吞吐型湖泊,每年江湖交換水量約為12億立方米。
肖莆說,工業污染、城市污水這些點源污染,集中分布,建設污水處理廠,增加治污設施后,治理相對簡單,效果也十分明顯。但農業化肥污染布局分散,涉及面積廣,治理難度大。目前巢湖六成以上的污染負荷都來自農業面源污染。化肥中大量流失的氮、磷,為藍藻的生長創造了條件。
安徽省政府日前已通過根治巢湖污染的“行動綱領”——《巢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計劃通過實施城鎮生活污染治理等八大工程,用十年時間讓巢湖流域水質明顯改觀,基本穩定在三到四類標準。這個方案正有待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和支持。
安徽省環境監測中心站近日公布了全省重點水域4月水質報告,巢湖湖區水質自今年2月以來,已連續3個月重度污染;而與3月相比,淮河干流安徽段水質有所好轉,長江干流水質基本持平。
4月2日至28日對巢湖湖區和9條主要環湖河流出、入湖水質的監測顯示,巢湖湖區整體水質自2月以來已連續3個月重度污染,水體呈輕度富營養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