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水務局昨宣布,官橋湖截污工程當天通水運行,這意味著東湖現有的最大排污口被斬斷,東湖每天將少“喝”4.3萬噸污水。 官橋湖位于東湖南部,面積1.85平方公里,是東湖的9個子湖之一,周邊共有排污口13個,每天入湖污水量約4.3萬噸,造成水質嚴重惡化。 今后,在官橋湖南岸截流的污水,經湖濱花園酒店東面的湖濱泵站過濾、提升,穿過專門修建的德勝山隧道,經卓豹路在雄楚大街接入地下污水管網,至湯遜湖龍王嘴污水處理廠處理。 官橋湖北岸的污水,由沿湖敷設的截污管道截流進入郵科路地下污水管道,經魯巷泵站過濾、提升,也排往龍王嘴污水處理廠處理。 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副處長張文春介紹,以官橋湖截污工程運行為標志,東湖截污已啃下了所有“硬骨頭”,全面截污進入“倒計時”。 目前,東湖邊還有梨園醫院、武漢大學、風光村、磨山等近10個排污口,日排東湖污水近萬噸,按計劃也將在年內完成截污。屆時,已進行20年的東湖截污,將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有利于東湖水質進一步恢復。 9個月打通德勝山隧道 官橋湖截污工程總投資4200萬元,歷時一年多完工,分體院截污管道、湖濱泵站、泵站出水管道、德勝山隧道、官橋湖北岸截污五大子項目。 耗資近千萬元的湖濱泵站,位于湖濱花園酒店旁的綠地內,占地1837平方米。截污管道收集的污水,匯聚到泵站下面,在此加壓、輸送。 整個工程的難點,是打通德勝山下20多米的武漢首條專用排污隧道,入口位于湖濱花園酒店對面,呈弧形穿越德勝山底部的山體,在山南側的下馬莊出洞,全長560米。 中鐵十一局四公司現場管理員魯寧說,隧道高、寬都只有2.5米,大型機械無法展開,只能以人工掘進,由于山體巖石堅硬,每天只能前進2米,花了9個月才打通。 截污只是第一步 東湖截污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30多個主要排污口被“封口”,超過九成的入湖污水被截流。但讓很多人焦急的是,盡管截污“捷報”頻傳,東湖水質卻沒有明顯好轉。 昨日中午,記者在湖濱花園酒店后的官橋湖邊看到,水面散發著惡臭,到處是漂浮的生活垃圾,不時可見到死魚。 據了解,東湖水質2006年曾從劣Ⅴ類(即劣五類,最低等級)上升為Ⅴ類,可惜好景不長,2007年水質再度跌回劣Ⅴ類。 中科院水生所的一項報告稱,東湖水質去年惡化,是多年污染的集中爆發,如沉積的淤泥過厚,部分湖區沉積物含磷、氮偏高,將長時間對水質構成威脅。 該所研究員王洪鑄介紹,東湖是淺水湖,自身清污能力有限,水體和底泥短時間內都無法自然消解,現有的污染狀況不可能馬上被改變。 據介紹,一些具備湖水清潔調節功能的水生植物,如微齒眼子菜、水蕨、黑藻、水車前、水芹等,已從東湖消失,使得水體凈化更難了。 但另一方面,多年截污的好處也正在顯現。水務部門的監測表明,去年除總磷含量超標外,透明度、葉綠素、高錳酸鹽指數、總氮4項指標已經減輕,達到III類水質的管理標準。 專家表示,截污只是東湖水變清的第一步。即使在截污結束后,東湖水體也還需要長時間凈化,才能最終恢復健康。 還東湖一泓清水 任重而道遠 武漢市水務局人士表示,還原東湖的清亮湖水,將是一個長期過程。在完成周邊截污后,還需要“內外兼治”實施生態修復。 中科院水生所專家稱,對內,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清淤,以人工培養的微生物修復污染水體,也可通過向水中投加營養物質,恢復能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凈化湖水。 其次,要修復水生植被,恢復黃絲草、小茨草等沉水植物,引進螺、蚌等,遏制浮游植物瘋長,提升透明度,加大光照,提高水生植物存活率。 武漢市水務局排水處副處長張文春說,在通過截污以實現“凈水入湖”的同時,大東湖生態水網工程今年將開工建設,通過引來水質較好的長江水,置換東湖水,加快湖水生態恢復。 不過,大東湖生態水網工程預算超過30億元,由于東湖湖域面積大、政府財力有限,將只能分階段、分湖域實施,進程也將比較緩慢。 由此看來,要想還原東湖的一泓清水,將是一場十分艱苦的“持久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