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許經營為標志,中國城市水業沿著市場機制的改革道路已經走過了5年。4月1日~2日,由清華大學和中國水網聯合主辦的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舉行,500多名來自政府部門、高校、金融組織和企業的專業人士共同回顧了中國城市水業改革五年來的歷程,并探討了城市水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當初建污水處理廠全得用進口設備,如今都可以國產,一個5萬噸污水廠的造價和10年前一樣,這就是中國水業改革的巨大成就。”金州環境集團總裁蔣超這樣評述。
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陳吉寧用一組數據說明了中國水業市場化改革最直接、最明確的影響:過去的五年間,供水的綜合生產能力平均增長3.5%、供水管道增長率達到8.36%、污水處理廠總數增加了11.41%。
世界銀行在最近一份報告中評價:中國引入社會企業的水業改革總體上是成功的,社會企業的介入對于提高中國水業的績效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在論壇上表示,中國水務改革的5年不是白走的,最顯著的成績就是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企業和行業領跑者。
4月2日,論壇舉行了2007年度水業企業評選頒獎儀式,多家中外知名企業悉數登場。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及全球最大的環保和水務集團——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在2007年度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中名列榜首,被評為2007年最受褒貶的企業。
所謂“褒貶”,源自于威立雅集團在2007年的幾次高溢價收購。在2007年的幾次項目奪標中,威立雅的報價都遠遠超過同時競標的國內城市水業最富經驗的投資機構,其報價懸殊之大引發了業界激烈爭論,使威立雅成了中國市場上罵名最多的外資水務公司。溢價收購風波甚至促成了建設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開展對外資收購城市供水項目的專項調研。
環境服務業商會副會長、首創股份總經理潘文堂希望企業能從注重市場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追求核心競爭力。他說:“5年來,我國水業改革完成了第一階段:市場準入階段,下面應該進入市場淘汰階段。企業不再盲目擴張,而是能拿出真東西。希望有一家評價管理能力的機構,不再注重擴張能力和市場占有率,而是考慮企業作為行業領頭羊是否具有核心競爭力。”
陳吉寧認為,近兩年中國城市水業改革進入深層次的提升期,行業內部開始關注討論自身發展的一系列問題,如專業化運營等問題。他同時指出,我國水業改革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中國水業市場改革和資本投入面臨的最大風險仍然是制度風險。我國政策執行、法律建設和制度建設落后于市場建設,還缺乏激勵性的優惠政策來鼓勵社會資本的投入,也缺乏有效的融資政策;政府的監管始終落后于市場化的發展,缺乏行之有效的監管工具,市場上出現很多不正當競爭行為。第二,傳統水務企業改革雖然還在進行之中,但是非常緩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市場發育程度。第三,投資企業不規范的市場行為擾亂了市場。”
市場化改革需要政府監管,同時需要企業自律。蔣超提醒道,城市水業是關系民生的基礎性行業,其性質決定了水務公司的社會責任。“我常跟員工說,要做一個負責任的企業。我們經常發現進水不達標,跟政府有關部門一起半夜去查偷偷排放、把負擔扔給污水廠的企業。只有大家一起做負責任的企業,改革才能繼續下去。”
傅濤表示:“在目前的形勢下,緊扣國家戰略可能是戰略投資機構獲得市場的最好前提,要不然一定會被國家甩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