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煉油廠會否加劇珠三角的空氣污染,在此前的廣東省“兩會”上就受到廣泛關注。有關專家分析,在廣東實施工業適度重型化的今天,巨大的環保壓力顯而易見。而這無疑也是打造“港深都會”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
據了解,根據國家要求,到2010年,我省兩項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化學需氧量)的排放總量要比2005年下降15%。盡管這兩年我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但均未能完成年度的減排目標。
省環保局局長李清表示,現在我省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已經成為我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當然,這同樣也是構建“港深都會”的重要制約因素,需要包括深圳在內的粵港各界共同努力。
過去廣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環境問題。根據權威統計數字,2006年廣東每萬元GDP能耗0.94噸標煤,耗電量1488.29千瓦時耗水量111.6立方米。預計未來幾年我省經濟仍將保持高速發展,而經濟增長方式難以在短期內發生根本性轉變特別是石化、鋼鐵、造紙等重工業發展,加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使我省兩項主要污染物的產生量保持高速增長。
而外界更為擔心的則是廣東經濟重型化趨勢對環境和能源的壓力。省內有關環保專家分析說,雖然廣東污水處理能力全國一流,但是大部分污水處理廠都集中在珠江三角洲,67個縣中只有21個有污水處理廠,覆蓋面還有限。此外廣東的酸雨頻率依然較高,電廠的脫硫工作依然嚴峻,尤其是因為電力緊張,一些本來應該淘汰的污染嚴重的小型機組還在使用。(本報北京3月11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