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環境網2008年2月19日訊 針對江蘇省太湖地區污染產業密集、排污總量持續走高的趨勢,江蘇省從加大污染減排力度出發,大力實施了污染產業壓減排污總量的措施。在相繼抬高了印染、化工行業“二升一”達標排放標準的基礎上,近日,江蘇省政府又批準了新的“升級提標”地方標準——《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確定從2008年起正式施行。 江蘇省太湖地區這次“升級提標”的重點工業行業,包括印染、化工、電鍍等行業。其中,把印染企業的COD排放壓減到了每升60毫克以下;把石油化工COD排放限值壓減到每升60毫克之內;合成氨工業企業COD壓減到每升100毫克之內;其他門類的化工企業COD排放限值,也均壓減到每升80毫克之內。據悉,這一標準值已與日本大中型化工企業排放標準相當。還有,在電鍍工業中,考慮到太湖地區的環保需要,江蘇省對電鍍企業廢水中的COD排放標準從嚴要求,定為每升80毫克以下。 江蘇省環保廳有關人士指出,這次太湖地區重點行業“升級提標”,將會進一步壓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據初步測算,印染行業可再削減40%的COD、67%的氮和50%的磷;化工行業可再削減80%的COD、92%的氮和88%的磷;電鍍行業也可削減20%的COD、67%的氮和50%的磷。這對于實現太湖地區污染減排目標起到至關重要作用。 抬高了重點行業排污標準,現有的治理技術能否助推這些行業治污達到新的標準嗎?江蘇省環保廳對蘇州、無錫、常州地區的12家印染、化工、電鍍企業進行了專題調查,并將這些企業成功跨越“升級提標”門檻的廢水治理技術途徑,適時提供給了三大行業的眾多企業。江蘇省環保廳要求太湖流域5個省轄市,要切實加強三大行業廢水治理提標技術調研交流和示范推廣工作,為實施新標準提供技術支持。 印染廢水處理找到技術路線 江蘇省環保廳通過專題調查得知,目前,太湖地區印染企業產生的廢水,大多為中等濃度(COD600mg/L~1000mg/L),適宜的廢水處理技術路線主要為混凝沉淀+厭氧水解酸化+好氧生化+物化+深度處理。厭氧水解酸化應采用較深的池型,膜法較適宜;好氧生物處理可采用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法等,新建工程則適宜采用Carrousel氧化溝或DE氧化溝等脫氮效果較好的好氧處理工藝;深度處理一般采用過濾+超濾即可滿足要求,必要時增加納濾工藝,深度處理也可采用臭氧氧化+BAF+過濾工藝,可同時滿足脫色要求。 應用實例一:盛澤鎮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第一分廠廢水處理工程。處理規模4.5萬噸/日,實際處理水量3.8萬噸/日,采用加藥沉淀+水解酸化+好氧生化+加藥沉淀工藝,出水COD由1000mg/L降至100mg/L。目前這家公司引進新加坡高級環流生化技術,采用BOT模式,實施1.2萬噸/日的廢水深度處理工程,出水可回用到印染企業生產工藝。盛澤鎮計劃將這一技術推廣至4.5萬噸/日裝置,全部實施深度處理。 應用實例二:吳江市永前織染有限公司廢水處理工程。印染廢水5000噸/日,原水COD1000mg/L,采用水解酸化+好氧活性污泥法+接觸氧化+加藥沉淀工藝,出水COD100mg/L、色度30倍以下。在此基礎上他們與南大戈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用樹脂法對部分出水進行深度處理。深度處理規模1500噸/日,投資600萬元,運行費用0.8~1.0元/噸廢水,出水COD60mg/L、色度10倍以下。 中小型化工企業廢水預處理 江蘇省環保廳還對太湖地區化工行業進行了專題調查摸底,認為目前的化工生產品種種類較多,通常大型石化、化工合成等廢水由企業自行處理,中小型精細化工如染料、農藥、醫藥、表面活性劑、溶劑、添加劑等企業主要設置在化工園區,廢水組成復雜,通常采用企業提前進行預處理,達到接管標準后再進入園區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預處理可根據廢水特點,采用鐵炭微電解、混凝沉淀、隔油氣浮等工藝。確保預處理達到接管標準是園區化工廢水處理達標排放的重要環節。園區廢水通常采用厭氧+好氧+物化工藝即可達標排放,若廢水可生化性較好、氮含量較低則可省去厭氧工序,若含磷較高則需增設化學除磷工序。 應用實例:張家港保稅區綜合化工廢水處理工程采用CAST工藝(生物選擇+程序式活性污泥法工藝)處理,設計規模2.0萬噸/日,實際處理量1.2萬噸/日。進水COD400mg/L、氨氮50mg/L、總磷5mg/L,進水中含有甲醛、異丙醇、聚甲醛、活性染料、聚丙烯酸酯、聚苯乙烯、重金屬等,處理后出水COD80mg/L、氨氮10mg/L、總磷0.2mg/L。 電鍍企業廢水分質分流設計 江蘇省環保廳通過調查認為,對電鍍企業廢水深化治理應通過對電子電鍍廢水分質分流設計,針對廢水的不同性質制訂相應的單元處理工藝。對于污染較輕的磨板廢水、電鍍廢水和清洗廢水單獨分類收集,采用納濾或反滲透處理后直接回用于生產系統;對于重金屬廢水采用化學沉淀法處理;對于含氰廢水采用堿式兩級破氰處理方法;對于高濃度有機廢水、電鍍有機廢水及膜處理濃水,采用物化+生化工藝處理至達標排放。 應用實例一:嘉聯益電子(昆山)有限公司電子線路板廢水處理工程。廢水處理量1200噸/日,包括低濃度廢水600噸(COD100mg/L,Cu2+10mg/L)、含鎳廢水100噸/日,含氰廢水200噸/日,含銅廢水300噸/日(COD200~300mg/L,Cu2+100mg/L)。采用蘇州東方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含氰廢水由車間單獨采用次氯酸鈉氧化處理,含鎳廢水、含銅廢水分別采用加堿調節pH-FeCl3混凝-沉淀法處理,化學沉淀出水及低濃度廢水采用沙濾+超濾+納濾工藝處理,產水300噸/日,進軟水系統處理后回用。 應用實例二:昆山及成通訊科技有限公司廢水處理工程。廢水產生量1100噸/日,其中700噸低濃度廢水采用預處理+超濾+納濾工藝,產回用水400噸/日,回用至生產工藝;濃水(300噸/日)與含磷廢水(90噸/日)、其他廢水(310噸/日)混合后經化學除磷+生化+化學除磷處理后達標排放,出水COD60mg/L、總磷0.5mg/L,處理費用2.7元/噸,其中含磷廢水的處理成本占總運行費用的40%。 應用實例三:中山皆利式多層線路板有限公司廢水處理工程。處理水量2.2萬噸/日,分兩期建設,采用深圳市金達萊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已完成一期工程(9600噸/日),主要包括油墨廢水、銅氨和沉銅廢水、電鍍廢水、含鎳廢水、磨板廢水、綜合廢水、酸洗廢水和堿性廢水等,采用化學沉淀、膜分離、生化等技術處理后回用率達到60%,排放水COD50mg/L,NH3-N5mg/L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