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人們發現,青島“海邊兒”水更藍,風更清。說起這些,當然離不開污水處理廠的功勞。
污水處理有大學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污水中氮、磷的處理引起世人重視,美國和南非在這方面先行一步,開發出一種A2/O新工藝。那些年,我國新建的污水處理廠,幾乎全部采用外國工藝。大家的想法是:老外的東西搞了這么多年,肯定先進,直接拿來就是。
為什么在污水處理技術領域,中國人沒有發言權?在青島理工大學,以畢學軍為代表的一批年輕科研人員為此痛心不已。不過,他們并不迷信權威,外國的月亮就一定圓嗎?事實上,國際通行的污水處理工藝,確實在設計環節合理性等方面存在缺陷。
“像青島,一天要產生60多萬噸城市污水,處理得好壞與否,直接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在一張白紙上,畢學軍畫了一個草圖,對比出兩種工藝路線的不同,外行人一打眼就能明白:新工藝將老工藝中的兩道工藝順序進行倒置,使整個處理過程更加簡單明了。
畢學軍找到幾家污水處理廠,把想法說給他們聽,但人家根本不信:就憑你們,能行嗎?行不行,最終要靠實踐來檢驗。小試、中試,5萬噸、10萬噸……成功了!他們就這樣一路“試”來,踏上創新的不歸路。
青島首創瑞海水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武鵬昆,從當年的懷疑者轉變為堅定的推行者,“現在我們嘗到了甜頭,徹底服了!”他告訴記者,實行工藝倒置有三大好處,一是脫氮除磷效率平均提高20%;二是省電節能,降耗約15%;三是工程投資造價下降20%。“像咱青島正在建設的婁山河污水處理廠,采用的就是這種新工藝,單位造價比李村河廠、團島廠低了不少。”
畢學軍介紹說,這一項目從研發開始就定位于社會公益,因此始終沒有申請專利,完全向市場敞開,前些年,他們甚至花錢請企業來看成果。現在不同了,錦州市開發區要建污水處理廠,聽說倒置A2/O是主流工藝便慕名登門,請畢學軍去指導。他打開一本花名冊,“你看,目前全國應用這一新工藝的污水處理廠有50多座,總處理規模達到669萬立方米/天,直接經濟效益累計達到17.8億元,年減少氮磷排放分別達9.8萬噸與1.6萬噸。”
“十年磨一劍,不覺得辛苦嗎?”
剛剛當上市新型環保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的畢學軍回答:“與社會的認可相比,這點辛苦算得了什么呢?” 本報記者 張子倩 《青島日報》 2008年2月15日 (責任編輯:海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