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廢水經過處理可以回收再利用,而成本只需增加一個百分點。東華大學環境工程學專業教授奚旦立領銜的新型大孔纖維膜在廢水處理及回用中的應用研究,大大解決了印染廢水處理的環保問題———目前我國每年有20億噸左右的印染廢水可以廢物利用,并且可以多次利用。這個項目最近獲得了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重要基礎工業,也是主要的外貿順差來源,但是紡織工業的能耗和環保問題卻一直難以解決。據統計,我國每年紡織6400萬噸纖維,年排放廢水20億噸左右,為工業排水量的第5位,其中印染廢水占80%,但是回用率小于10%,是所有行業中最低的,根據“十一五”規劃,節能減排、資源回收、水回用是十分迫切的任務。
據奚旦立教授介紹,印染廢水的污染源主要不是染料,而是染整助劑。因為90%的染料都染到布料上了,在廢水中殘留的僅10%左右,但是助劑在廢水中的殘留量幾乎為100%,而且目前并沒有可行的可以回收這些助劑的辦法。據悉,對織物進行染整,必須經過一染四漂的工序,每道工序都必須耗費大量的水,每染100公斤的織物,就要耗費800公斤的水。這些水如果在處理不當的情況下回用,就會在織物上形成色差,甚至使整個染整過程前功盡棄。
奚旦立教授帶領的課題小組從10多年前就開始考慮使用膜技術來對印染廢水進行處理。膜分離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的水處理技術”,在飲用凈水、海水淡化、高純產品生產等領域應用十分廣泛,但是在廢水深度處理和回用方面卻一直受到限制,原因就在于相關膜材料的成本昂貴,據悉,要達到高效分離的目標,膜的有效孔徑非常小,而且染整廢水中的助劑分子要通過孔徑的話,能耗非常高,因此運行成本太高。處理染整一噸織物廢水的成本,與染整織物的成本相差無幾。
經過10多年的研究,課題組根據染整廢水中的成分,調整了膜的孔徑大小,研制出了大通量、低成本、多組分復合纖維膜。通過不同成分混合制成膜,既降低了成本,又使染整廢水中的污染物能夠被濾出。據調查,使用課題組開發的設備后,染整廢水經過處理可以養觀賞魚。而且染整廢水回用率最高達到80%。目前,這一科研成果已經在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實踐,近3年減排污染物6.06萬噸、節支5226.48萬元。
記者了解到,新型大孔纖維膜在廢水處理及回用中的應用研究已經申請了7項發明專利,其中有4項已獲批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