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北網石家莊2月29日電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斷推進,兩年后中線工程將全線完成,對于水資源極度短缺的河北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然而,每年分配給河北省的約30億立方米的長江水如何調蓄成了一個難題。為此,近日河北省水利專家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利用“地下漏斗”建“地下水庫”,把長江水藏入河北地下。
“地下水庫是對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聯合調度運用,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科學利用水資源的一項綜合性水利工程措施。”作為《河北省利用地下水庫調蓄引江水可行性分析報告》的課題負責人之一,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總工程師劉克巖近年來一直為這個大膽設想而孜孜研究。
河北省是極度資源型缺水省份,由于十年九旱連年超采地下水,目前已形成面積近4萬平方公里的全國最大的“地下漏斗群”。據劉克巖介紹,這個漏斗群有著幾百億立方米的空間,其中可以用來調蓄水資源的空間有七八十億立方米,相當于目前全省現有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的4倍。如果將其建成“地下水庫”,完全有可能使“地下漏斗群”化害為利。
初步研究證明,利用“地下漏斗”建“地下水庫”調蓄引江水,與建設地表水庫調蓄的傳統模式相比,具有建設維護成本低、水量損失少、管理方式簡單、供水保障率高的優點。
“就拿蒸發來說,地表水庫每年都能蒸發1.4米,而地下水庫蒸發量很小,這在無形中增加了供水量。”劉克巖說。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地下調蓄模式的配套工程投資共計需投入200多億元,較地表水庫模式減少投資100多億元,且沒有拆遷和移民,節省了大量土地和人員編制。
“修建‘地下水庫’對當前‘地下漏斗’有一定改善,可以逐漸修復地下水環境。”劉克巖說,在南水北調引江水到來之際,抓住機遇調整受水區的供水規劃,將使一些處于長期“透支狀態”的地下水系統得以修復。
地表水庫作為地表水體調蓄的主要手段,由于庫容有限,并不能完全解決水資源的豐枯調節問題。如果屆時能形成地表水體和地下水體聯合調度的科學管理系統,河北有望從根本上“解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發展。
“現在最為緊迫的是進行大型砂場滲漏試驗,通過試驗才能獲得數據建立模型,探索出‘地下水庫’管理方法及水資源優化配置方案。”劉克巖對“地下水庫”的前景充滿了自信。
相關:
“地下漏斗”俗稱地下水盆地,是因地下水被過度開采,導致地下水飽和水面以采水點為中心,四周向中心呈梯度下降的現象,即形成了以地下水開采井道為中軸的漏斗形。
漏斗區域內,由于地下水減少,原來被水占領的空間由氣體充斥,土地變得松軟,會引發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漏斗區域極易引起海水內浸,咸水擴散。據《全省山區和平原地區地質災害調查與規劃匯總成果統計》報告顯示,河北省平原地區已發現地裂482條,影響到近70個縣市。(郝彥鵬)
|